第292节(1/1)
的部队出动过几次,尤其是当初驻防京南时,截杀金国游骑,袭扰金国使团,再到后来的刺探河东,无一不是抢在大军前头,成为虎捷的耳目,军中的非议之声才逐渐消停。现如今,他麾下只有数百人,可他仍旧是指挥使之一,而且他的部队,还是由徐卫亲掌的。
当他匆匆赶来时,见徐卫神情有异,心中一凛,快上走上前去,抱拳道:“卑职奉命赶到,见过知军,见过徐都统。”
徐洪料想九弟必然有所吩咐,虽说是弟兄,可人家的军务也不方便旁听,遂告辞离开,徐卫送走他后,回过头来第一句话就把李贯听得变了脸色。
“李贯,这几年来,我可曾亏待过你?”
这叫什么话?当初自己带着些弟兄赶到徐家庄投军,若不是知军大人收留,哪有今天?七品乌纱戴着,每月俸禄领着,偶尔还能得到奖赏。虽说手下人马少点,可无一不是身怀绝技的敢死之士。这些,都是拜知军所赐。
“知军待卑职,恩同再造。”李贯正色道。
“好,实话告诉你。我家祖坟被人挖了,我爹也是因为这件事情气死。现在,我要你亲自带人往北走,给我揪出一个叫徐和的人。不管你用什么手段,也不管你用多少时间,无论如何,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徐卫方才在堂兄们面前,还静得像一潭子水,可此时脸上的怨毒之色让李贯看了也不禁胆战心惊。
“知军放心!投军之前,卑职北到真定,南到大名,哪一地都去过!江湖上的朋友也极多,卑职立即挑选得力干将,明天就动身,无论如何,一定完成使命!”李贯保证道。他从前本来就是江湖上讨饭吃的,一对双刀,一手暗器,在河北山东搏得了不小的名声。投了徐卫之后,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招揽了不少浪迹江湖之徒。这些人如果充入作战部队中,作用可能还不如一个农民,但如果干暗杀这种勾当,那是手到擒来。
“详细情况,我稍后告诉你。记住,告诉弟兄们,虽说是帮我办私事,但徐九绝不亏待。有生擒徐和者,我自掏腰包,赏钱五百贯,取其人头者,三百,凡参与此事者,每人五十贯。”徐卫大方的许诺了赏钱,皇帝还不差饿兵呢。
李贯却道:“我部弟兄深受知军提拔之恩,如何敢要银钱?请知军放心,不揪出徐和,卑职绝不甘休!”到现在为止,他还不知道那叫徐和的人是什么来头,跟徐彰的死有什么关系。可他不会问,也不敢问,他们这几百人在军中,只需要执行命令,不需要询问原因。
就在徐卫滞留大名守丧,并暗中派人为父报仇之际,李纲因为三路西军的失败,而急于要让他复职。前线失利的消息传回东京,赵桓深感忧虑。战前,不光是他,详议司里面的执政重臣们都相当乐观。因为河东局势在徐卫主持之下,一直呈现好转趋势。
现在倒好,三路西军出去,让女真人打了个大败而回。据报,汾州一战,西军死伤近六千人,金军又一路追杀,至郭栅镇,姚平仲吴阶等人阻击成功为止,西军一共折了人马近万,还不算物资军械。损兵折将,赵桓能接受,可他不能接受的是,这次是大宋先撕毁了靖康和议进攻。女真人占着这个由头,一定会有所行动。可等到现在,不见金使来朝,这就说明,金国没打算跟南边耍嘴皮子。
因此,一接到李纲请求将徐卫“夺情”的奏本,赵桓没有丝毫犹豫,下了诏书,让枢密院官员带着去大名府,命徐卫“起复”。
官员因父母去世,去职或留职守丧,称作“丁忧”,因为孝道在伦理纲常中是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丁忧”制度,父母去世,如果隐瞒不报者,轻则降职,重则丢官。
有时因为特殊情况,朝廷不允许官员守丧丁忧,叫作“夺情”,意思就是说,剥夺了你替父母尽孝的亲情。如果官员在守丧过程中,朝廷出于需要,让他提前结束丁忧,这就叫作“夺情起复”。
可枢密院的官员到了大名府,见到徐卫,宣读了天子诏命之后。徐卫当场表态,先父尸骨未寒,且未入土为安,为人子者,若不能尽孝,有何面目立于世上?因此不奉诏,还给赵桓上了表,请求皇帝体谅徐家的难处,徐四已经被夺情,就留下徐九给亡父守孝吧。
徐卫那道经高人捉刀的上表,说得是情真意切,赵桓看了也颇为感动。可那股感动劲还没过去,河东就出事了。六月底,金军因为实在顶不住炎热,撤回了云中。但李植好像是奉了女真人的命令,倾巢而出,疯狂进攻河东南境。
因为根本没想过借助义军,所以西军一撤,被他们拿下的辽汾二州,威胜一军不费吹灰之力重回李植之手,平阳府就首当其中。六月二十四,李猛率军两万余寇平阳,一路击败平阳义军,于二十九晌午时分破城。平阳义军已经不是第一次和李军交手,力量本就被削弱,何况还有“河中事件”?因此,李猛轻取平阳之后,转兵向东,配合其父李植的大军,两面夹击马扩镇守的昭德府,一时间,河东大震!
徐卫是河东义军总管,他正在丁忧守丧,因此曲端就以“河东经制使”的身份向义军发布命令,要求他们坚决抵抗。可平阳府义军河中遇袭事件仍旧历历在目,血迹未干,河东几十万义军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上司可以说没有丝毫认同感,甚至深恨之,根本没把他的命令当回事。从六月末起,相继出现义军弃城和投敌的事件,让京兆的李纲和何灌心急如焚,迫切地需要了解河东情况,深得义军拥戴的徐卫回来收拾这烂摊子。于是,请求将徐卫夺情起复的奏本连续不断地加急送到东京。
赵桓闻讯大惊,急忙命人草诏,不许徐卫继续守丧。命他诏书到日,即刻启程复职。同时为了安抚徐卫,赵桓在诏书中封他为“武乡县开国伯”,又加了“侍卫亲军马军司副都指挥使”的虚衔,并说“子昂忠勇,冠于诸军,切勿以私恩而废公义。”
可诏书送到大名府,徐卫仍旧不奉诏,坚持要为父守孝三年。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像徐卫这种武臣,如果在职期间,不听号令,擅自进退,这种抗旨肯定要受处分。但他现在是“居官守丧”,而且是以尽孝为名,抗拒升官复职的诏书,于情于法,都是许可的,至少是不会被追究的。
白马寺中,徐卫每天仍旧扫地,洒水,将徐彰权厝之地清扫得一尘不染。连寺中原来的“扫地僧”也自叹弗如。徐洪已被朝廷任命为知兖州,京东西路经略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成为一路帅臣,统领山东军还师济南。
韩世忠和岳飞两人,因与徐卫有旧,偶尔前来拜会。河北招抚使张所呢,也因为自己儿子张宪在徐卫手下为将,公务繁杂之中,也抽出时间来过两次。其余的时候,徐卫都是一身素服,居于禅房之中。他托人寻摸一些兵书,当然不可能是《孙子兵法》这类提纲挈领的神书,他专门研究那些跟北方骑兵交过手的前辈将领所著兵书,看来看去,就觉得以步制骑,数宋武帝刘裕和唐朝李靖最高明。
刘裕用“却月阵”,数次以步兵大败骑兵。但宋武帝这个阵法,是要靠步军和水军协同作战,构成条件复杂,又受地域限制,借鉴意义不大。而唐军战神李靖的战法就有意思了。徐卫发现,李靖每次临敌,对各部队的职能都定义得非常明确。有弓手、弩手、驻队、战锋队、马军、跳荡、骑兵等等。而且他的战法也很灵活,敌人步骑来袭,进入弓弩射程之后,弓弩齐力射杀,甚至一放完箭,弓弩手是操家伙就上,跟前面的战锋队一起近身肉搏。而且,在战锋队和弓弩兵作战之时,所有的马军、跳荡、奇兵都不许动。如果前面攻击不顺,他们才会将战锋重步和弓弩手替换下来。如果连他们都打不来,那所有步军就得配合马军作战。李靖尤其注重正面的“战锋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