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节(1/2)
战,镇守大将离开职守回到禁中,难道前线生变?此时,东京戒严,全城封闭,外面是什么情况,徐卫姚平仲是最先知道的,反倒是皇帝执宰毫不知情。
上得前去,一撩官袍衣摆拜见道:“臣徐卫……”
赵桓哪还顾得了这些虚礼,急忙说道:“子昂平身,突回东京,莫非前线战事不顺?又或是……”他不敢再想,难道徐卫被金军击溃,仅以身免?诚若如此,朕危矣!
第一百四十九章布局
徐卫一时沉吟,从自己预知的历史以及近一年来对赵桓的了解,他深知这位赵官家的行事作风。此人倒不是一味屈膝投降,偶尔也有强硬的一面。可那只是昙花一现,一旦受到小小挫败,立时改弦易辙。无论是战是和,他都不能贯彻始终,以致朝令夕改,不但大大打击民心士气,更让女真人有侍无恐。如果自己照实说,那么赵桓一听到此举颇有风险,那肯定心生怯意。虽然从长远看,依靠皇帝和朝廷下决心抗战并不现实,但眼下,必须要有东京支持。
打定主意,遂奏道:“回陛下,前线确有变故。”
此话一出,殿上无论君臣皆背生寒意,甚至有人攥紧了拳头,坐等噩耗。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到这位从六品武臣身上。人人都在想像着,接下来从徐子昂嘴里将说出什么样的话?师溃?城陷?又或是……
“日前,金军三处大营都已开拔,兵锋所指,直向东京。”徐卫说到此处,有意顿了一顿。见皇帝大臣尽皆色变,独三叔徐绍稳如泰山。“臣认为,这是天赐良机!金人不顾东京四郊强兵驻守,意图直趋帝阙。因此,臣请陛下,伏兵击之!”
君臣同松一口气,这徐九也真是,你一段话不能直接说完么?不过想到女真人直扑东京而来,赵桓仍旧心惊肉跳,尽管现在东京周边有兵十余万,还不包括城里的禁军班直数万人。若加上厢军勇壮,总兵力将再翻一翻。且东水门的延丰仓屯积粮草四十万石,可以说是兵多粮足。但此时此刻,无论皇帝大臣,都被女真人的骁勇绝伦吓破了胆。
赵桓想了片刻,拿不定主意,就向宰执大臣问道:“卿等以为如何?”
众臣无言以对,良久,有一人,着紫色公服,束金佩鱼,显然是三品以上的gāo • guān。但看他年纪,却只三十多岁,四十不到。长得那叫一个风流倜傥,比起李浪子李邦彦还要神俊几分。尤其是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好像真能发出光芒一般。起身向皇帝一揖,奏道:“臣等书生辈,实不知兵,这殿上便只枢密相公熟悉军务,陛下何不问他?”
赵桓闻言,频频点头道:“何爱卿所言甚是,徐卿,意下如何?”
徐绍听到侄子提出伏击时就着实骇了一跳。要知道,伏击作战多限于小规模,少到几千,多到上万已也有五万左右,且战力强悍,你要伏击他,那得多少人马?且不说仓促之间调集大军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就是给你十万精锐,你能藏得住么?你当女真人都是睁眼瞎?人家的踏白前锋不会侦察?可徐卫自小长在行伍世家,如何不懂这个道理?如今却当着君上与重臣的提出来,若不是失心疯,那就是别有所图。
起身一拜,并不急于回答,而是向徐卫问道:“孙子云,攻城之战,十倍乃可围。伏击虽不同,但以宋金两军实力比照,亦当照此数。你麾下马步军不过四万余人,且分驻六县,若是伏击,兵力恐嫌不足吧?”
徐卫心知肚明,三叔看破自己的意图,这话其实是说给殿内的皇帝大臣们听的。其言下之意就是,伏击之事可行,但徐卫的兵力不足。略一思索,即答道:“回枢密相公,据卑职刺探,金东路军号称十万,实则出燕云之时,不过六万余人。一路南下,折损不少,至滑州战役为止,止余四万不到。虽收降叛军,却不堪重用,早已被姚都统与卑职消耗怠尽。今斡离不之兵力,卑职断言,绝不超过四万人。”
赵桓听了这话,倒没有任何质疑,他已亲自讯问过叛将李文兴,心知徐卫所言不虚。只是,从去年开始,宋军战力低下的问题暴露无余,金军常能以一挡十。徐卫所部,多为新军,是否能战,还是未知之数。如果真要伏击,就得从城内增兵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