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宋阀 > 第141节

第141节(1/1)

目录

听进去,你想在这条道上走得长远稳妥一些,便需学会与舞文弄黑,寻章摘句之辈打交道。”

徐卫应允,两人一时陷入沉默。又过一阵,徐绍方问道:“你部训练如何?”

“士卒已熟使诸般兵器,行军结阵初得其法。”徐卫答道。

徐绍颔首,端起茶杯,轻轻荡开茶末,目视地上言道:“最近你要有所准备。”

徐卫心中一动,试探道:“叔父此言何意?”

徐绍茶至嘴边,听到这句又放回桌上,笑容中带着些许深沉:“你当真不知?”

一阵沉吟,徐卫摇头:“侄儿当真不知。”

徐绍目视他良久,忽地叹了口气,压低声音道:“官家最近向前线各路府州下了一道诏命,让各处守将侍机出战,阻敌于黄河之北。又命青州沧州两地部队,驰援真定。再命大名之兵,补青沧之缺。”

徐卫闻讯,脸上惊色一闪而没,什么?侍机出战?宋军长于攻防城池,短于野战,今以己之短,攻敌所长,不是自取败绩么?青沧之兵驰援真定,又将大名之兵调往青沧,这跟拆东墙补西墙有什么区别?一旦青沧援兵战败,大名亦不可保。如此一来,为防备金军二次南侵所做的坚壁清野,固守牵制的战略完全被打破。一旦河北有失,金军就可直趋黄河,而这一次,对方必不再走浮桥……

徐绍见他不言语,叹道:“虽离开沙场多年,但一看便知,北京危矣,东京危矣。”

“三叔既知危险,如何不说?”徐卫问道。

徐绍大摇其头,苦笑道:“怎会不说?我就此事向朝廷进言,可官家受李纲等人鼓动,信心十足。认为此番我军严阵以待,各地固若金汤,不惧女真。”

徐卫听之,半晌无语。如此违背军事常理的决策都能出台,还有什么可说的?掌握大权的宰相们既不知兵,也不懂兵,却能指挥前线。在尸山血海中摸爬滚打的武臣们又本能地回避政治,眼见明显不合理的策略也不指正,大宋“以文制武”的策略真是登峰造极了。

很长时间,叔侄二人未发一言。徐卫正襟危坐,徐绍品茶不语,两人各怀心事。

“子昂,当日你行冠礼时,我于府门外一席话,你后来可曾细想?”徐绍开口打破了僵局。

徐卫当然想过,也明白他的意思,只不过因为号不准他的脉,因此不接招。遂答道:“侄儿百思不得其解,还请三叔指教。”

徐绍似乎不觉意外,起身踱步至窗前,沉思一阵,缓声道:“当年太祖黄袍加身,尽收大将之兵,百余年来历代君王都奉行祖制。但不知你留心过没有,时至今日,大宋之兵都在何人之手?”

“大多都在将门之手。”徐卫答道。这话不是没有根据,“将门”是北宋军史上一种突出现象。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世人皆知。但大将们丢了兵权之后,不但得到了荣华富贵,其子弟还被批准荫补武职,优先提拔等特权。这种政策造就出一批绵延数代,累世为将的“将门”。到了北宋中后期,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在与契丹党项两国的长期战争中,涌现出大批战功卓著,威望极高的大将,如种世衡、郭遵、刘贺、姚兕、折德扆、杨业。宋廷虽推行“崇文抑武”国策,但需要这些人镇守边关。因此,这些军中大户的子弟也相继成为武官,并长期镇守同一地区。如今手握重兵的种师中、姚古、折可求等人,便是将门之后。

不过,大宋历代皇帝对武将世家也不是没有防备。通常不允许一个武将家族长期驻防一地,这里的长期是指数十上百年,不过折家军例外,他们从唐初一直到宋末,几百年间世代镇守府州。其次,也不允许将门长期把持一支军队,实行频繁的调动和更换,就是有名的“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然而,即使如此,两宋时期武将叛乱的例子也不少,最著名的便是南宋吴曦之乱。不过受到制度的限制,两宋的将门翻不起多大的风浪来。这就是为什么称“将门”而不是“门阀”。

徐绍点头道:“不错,如今种、姚、折、刘可称四大将门。然眼下种师中硕果仅存,刘延庆丧家之犬。金人南寇,国难当头,官家和朝廷需要新的将门出现。这,就是我们徐家!”

第一百三十五章苦果

徐卫虽然还做不到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但从前的身份使得他必须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喜怒不形于色,不要让人看出你心里在想什么。但听到徐绍这句话,他仍不免露出惊讶的神情。

徐绍见侄儿这般模样,面上似有一丝得色,回到椅前坐下,笑道:“怎么?吓到了?”

“多少有一点吧。”徐卫亦笑。一个武臣世家要成为将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必须有一位身居要职,且在军中资历足够,战功彪炳的头面人物。其二、这个家族必须有一批同是武职的子弟,这两项缺一不可。徐家第二代,大哥徐原、四哥徐胜、五哥徐洪,还有自己都是军官。据说大哥和已故二哥的儿子也任武职,算是满足了第二条。可徐家的头面人物呢?老爷子从前虽是西军名将,可到底离开沙场多年,如今虽官拜步军司副都指挥使,手中并无一兵一将。三叔枢密副使的官衔确实显耀,可他是文阶。

“自攻辽大败以来,官军暴露出来的问题愈加严重。种、姚、折三家西军成为宋军的一块遮羞布。这三家无一例外是将门。但党项人借宋金交战之机,已攻陷我数地。西军受此牵制,不太可能全部投入抗金之中。因此,这才有了我们徐家几乎全部被召入京。”徐绍表情肃然道。

徐卫当初也对此事感觉困惑,当初赵桓在禁中召见西军代表人物,无论是谁都对徐彰的在列感到意外。现在经三叔这么一提,似乎说得过去了。正思索时,忽听徐绍叹了口气:“其实,当年我们徐家已成将门之势。你大伯,你父亲,还有我,早先都在种家门下。后来你大伯屡立战功,朝廷为之侧目,据说已经准备指定环庆路经略使一职给他,并将你爹和我一同调往。可由于你大伯的突然病逝,以及你爹入步军司,此事不了了之。但如今,你大哥已官至经略副使,你四哥也入班直之列,你五哥在青州也已做到兵马总管,你虽只是七品武职,贵就贵在有‘带御器械’的头衔,而且你手下有两万多不受三衙节制的部队。你可知道官家此举何意?”

徐卫还没答话,徐绍似乎已知他不了解内情,遂自问自答道:“与你实说了吧,你的部队从入京到扩编,乃至后来的装备配给,驻地选择,升格为军,全部都是官家乾纲独断,没问过任何大臣的意见。而且你发现没有,你手握数万兵马,且就在京畿枢要之地,却没有一人找过你的麻烦。原因何在?就在于官家有意压着你的官阶,虽然你功劳不小,却故意不予提拔。以致使朝中部分大臣非但没有猜忌你,反而替你抱不平。当然,你持重谨慎的性格帮了大忙,不信等着瞧,张扬的姚平仲只要再出纰漏,肯定是墙倒众人推。”

听到此处,徐卫不觉失笑:“三叔也忒抬举我了,我不过是个乡兵首领,且还是个七品武职,官家有必要如此么?”

徐绍盯了他一眼,摇头道:“官家自然不会只栽培一人,你,姚平仲,折彦质,刘光世等人,都是他栽培的对象。你比其他几个虽然资历不足,年纪又轻,但官家却让你操练兵马,甚至没有让任何人干涉过虎捷乡军的管束训练。一来是因为紫金山一战,你部的确立下了汗马功劳,打了禁军的脸。二来就是想看看你带出来的部队和禁军到底有什么区别。这么跟你说吧,早早晚晚,官家必会放你出去。”

徐绍说的这些隐情,徐卫自己多少猜到一些。但从枢密院长官的嘴里听到这些话,徐卫仍旧有些激动。如此说来,赵桓登基以后,最上心的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