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节(2/3)
扬州军连战连败,大晋朝廷没有了阻止荆州军北伐的借口。自此桓温担纲起北伐主帅。不幸的是,这时候北伐良机已经失去。经过四年的经营,蒲健囊括关中全境并站稳脚跟,慕容氏渔翁得利,趁冉闵、石祗争得筋疲力尽之时,一举全取河北全境,并倚仗黄河天险,牢牢占据幽冀。北方中原只剩下荒无人烟的河南青兖司豫数州,可是,这几州大晋朝廷不想要。
此后桓温进行了三次北伐,结果不是止步于长安坚城直辖就是止步于黄河天险之前,始终未能更进一步。五十多岁时,幽冀慕容氏、关中苻氏日渐强大,桓温自知北伐再不可能成功,遗憾之余,发出一声“大丈夫既不能流芳万世,亦不复遗臭万年”的长叹,不知是出于报复还是出于憎恨,从此将精力用在和建康朝廷的争斗上。
晋人留下的史料中将桓温描述为奸臣,实在有失公允。事实上,这个奸臣大半生的时光想得都是江山社稷、建功立业,是一个忠得不能再忠的忠臣。只是壮志未酬这才改弦易辙罢了。
桓温五十七岁的时候第三次北伐失败才开始改弦易辙,这时候的桓温刚刚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强,雄心勃勃,时刻准备北伐。建康朝廷虽然不允许荆州军北伐,他还是在暗中做了些准备。所做的准备其中之一就是派桓冲镇守襄阳。
桓冲是桓温幼弟,时年仅二十四岁,见识不凡,卓有武干,在桓温几个弟弟中最为出众,很得桓温赏识。桓温任荆州刺史,辟年仅十八岁的桓冲为鹰扬将军、西阳(现河南光山)太守。荆州军进川讨伐成汉国,桓冲随军而往,战功卓越。桓温重其才干,准备北伐事宜之时,便将其调到荆州军北上的前沿所在襄阳城,有用其为先锋的意味。
乐弘来到襄阳求见桓冲,把豫州军出兵受挫,张遇被阻在河北,对手攻入豫州如入无人之地,自己抵挡不住请荆州军予以救援等情况一一禀明。桓冲听罢,派人急赴江陵向桓温禀报豫州军情,然后不等回报,即刻点齐五千人马渡过汉水向北进发。
五月初十黄昏,上官恩、诸葛攸一追一退来到宛城,进入荆州地界。宛城早就荒废,两年前,司马勋为躲避王朗从关中逃出,曾在此歇过脚,因为这里是石赵辖区,司马勋不敢多留,临走之际放了一把火,把颓废的宛城彻底烧成一片废墟。
上官恩部在宛城城南八里结车阵驻扎休息,诸葛攸部距离对方四五里,在宛城和上官恩部营地之间草草扎营。
上官恩担心进城后会被对手堵住去路,这段时间都是过城不入,诸葛攸乐得对方一路南逃,让出豫州地盘,所以也不主动攻击,免得造成大的伤损,只在后驱赶。
南下以来,双方行程四百余里,一直相安无事,只夜间小心戒备,防止对方偷袭。这天夜里很平静,天快亮时,上官恩部突然提前收拾车阵,似乎有早早上路的打算。诸葛攸见状,连忙命令前军即刻收拾营地,准备继续尾随。
就在简易防御刚刚撤去之际,宛城废墟后突然冒出一支人马,疾速向诸葛攸的前军杀去。这时的天色朦胧不清,前军士卒的注意力一直放在上官恩那边,没留心身后,待发觉危险来临时,这支人马已经抵近身边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