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节(2/2)
“嗯,最早还是在从军前看得,当时看得废寝忘食,后来在新军的时候,看的是夏批本。”
“夏批本,那是什么?”
“江南有个姓夏的士子,叫夏完淳,比我好像还略小一点,看完这本书后,发誓此生不求科举,而是要把这本书中的精华发扬光大,成为一门新的儒学。”许平脸上满是钦佩之色:“以前读社会合约述时,其中不少东西颇感苦涩,还有些东西写得简直就是不可理喻,虽说是瑕不掩瑜,但终归还有有些东西让人实在无法苟同。夏批本写得就非常好,说的是一样的道理,但娓娓道来,让人拍案叫绝。”
“是新出的吧?”孙可望叫道:“我没有看到过啊,许兄弟你也知道,这本书里鼓吹百姓与天子是合同关系,若天子不能为百姓谋福,那么百姓就有权抗粮抗捐,天下士人无不破口大骂,但四川士人几乎家家都藏着一本,有一个老学究手里,竟然收藏着好几个版本呢。但就是没有你说的夏批本。”
“确实是刚出的,”许平点点头,原书作者是无名氏,大家猜测是他也怕这种无君无父的著作会让他遗臭万年:“原书论述得很空,看得出著者是个有钱人家,夏生几年来游历南北,深入县、村,把原书的种种说法,和我朝官、吏、民之间的事合起来,去岁刚出的这本夏批本只是短短的第一卷,但写得催人泪下,非常感人啊,而且一样是白话、一样用标点,还是国民书局给出的。”许平仓促之间想不出什么好用的例子,便道:“孙兄知道镇东侯定制的军规条例吧。”
“知道。”
“嗯,颇有些相似之处,镇东侯的军规,发前人所未想,令人拍案叫绝,但很多地方还是失于粗糙,没有细心打磨过。这本《社会合约述》也是一样,孙兄觉不觉得有很多地方莫名其妙?”
“你这么一说,我也感觉是这么回事,黄候的军规和那本书确有相似之处,不过那个著者还是大才啊。”
“不错,确实是鬼才,”许平赞同之余还加上了一句:“虽然远不能和镇东侯相比。只可惜真人不露相。而夏批本,就好像是把这块璞石打磨成了精致的玉器,夏生发誓要用一生来完成这本书,我深信它经过夏生之手,一定会变成儒学的一支,发扬光大。”
“我要以礼相待的人名单上,又多了一个,他叫什么来着,夏完淳,对吧?”孙可望皱起了眉毛:“我还是不明白,新军之中,怎么会让你们看这种书?”
“夏批版刚出的时候,新军教导队里有个同袍搞到了一本,当时还引起了不小的fēng • bō,当时夏生正好就在京师,他听说北地农民之苦,更甚江南,所以来北方查访为写第二卷做准备,听闻此事后夏生跑到镇东侯府砸门求见,见到侯爷后言辞不和,夏生大骂而去,说与侯爷这种武夫论儒法仁义,好似同夏虫语冰。”
“好一个夏生!连黄候都敢骂。”孙可望竖起大拇指:“不过,他真是骂在点子上了。”听得津津有味的孙可望问道:“然后呢?”
“然后?然后侯爷过问了此事,他取消了对那个同袍的处罚,说既然教给军官识字岂能不让他们看书,还说我们这些人也都不是小孩子了,什么对什么错自己能够分辨清楚,看看书又怎么了?简直是小题大做。”
“黄候……”孙可望好像想说什么,但张口结舌片刻后,终归还是摇头叹道:“许兄弟能给我描述一下黄候的气概么?”
“我没有见过侯爷。”
“啊。”孙可望发出一声轻叹。
……
五月底,许平和李定国完成对开封初步包围时,孙可望正在调兵遣将剿灭后方那些原生土匪和新近落草的明军败兵。见到许平回信拒绝他上前线的要求后,孙可望又再次写信给许平,第二次要求到一线作战。显然在后方稳定生产的荣耀,远远不如和许平、李定国并肩策马而入开封城。许平只好再次动笔写一封长信给孙可望,分析当前的局面,指出开封城内集结着数万汴军主力,绝非轻易能攻下的。许平对孙可望好言安抚,并保证会记得在开封城破前夕,把他调来前线,与自己分享攻占开封的荣誉。
炎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