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节(1/2)
这些化”,碾坊就是一个,到目前为止,五寨堡内已经出现了五家碾坊,共同由一些粮行合资开办。
这些碾坊所在的房屋较为宽大,里面设置一个碾池,碾池上面再置一石滚,将一头牛蒙上眼睛,沿着碾池无休止地拖着石滚转动,石滚压碾麦子后,就完成了加工。
这牛拉碾坊当然比人工椿米来得方便快捷多了,不过黄来福却想起了后世的椿米水车,这种水车,黄来福小时候在老家就见过,是利用溪流带动水车椿米,并不算什么高科技。
这种椿米水车,自然又比牛拉碾坊好多了。反正五寨堡水资源丰富,正好可以在清涟河边大建椿米水车。黄来福盘算着回去查看电脑,是否电脑中有这种水车的图纸。有的话,就吩咐刘总旗他们制作出来。
当然,牛拉碾坊椿好米后,此时米糠还是混在一起的,是不能吃的。
米糠要分离,一般此时的北方,是用一种扬谷法。就是将米粒抛入空中,最好是在有大风时,这样,糠秕被风吹走,而籽粒落到地上。或者是采用簸箕法,找一个簸箕,随着手腕有节奏的抖动,就能把糠秕与重的米粒分开。
而对这种繁累的方法,黄来福看到时,不由摇头,他记得后世有一种飏车,俗名叫旋转式风扇车的,可以很轻松地将糠秕分离,一天最少能加工米糠17桶。一直到公元18世纪初,西方才从我国学去这种飏车。
重要的是,这种飏车,在公元前2世纪时,在我国就已经使用,最初还是在北方发明的,用于除去小麦和小米的壳。几个世纪后传到了南方,但是在北方,却因为各种原因,这种农具被人遗忘了。许多农民重新使用传统的扬谷法,簸谷法和筛谷法。
黄来福以前是没注意,现在想起来了,自然这种飏车的制作方面,他也要回去查看一看。
北方有吃面的习惯,米、糠分离后,需要将米磨成面粉。一般来说,碾坊内都有石磨,石磨用花岗石制成,同样的,还是牵来牛,或是驴,蒙上眼睛,让它们沿着石磨无休止地转圈,经石磨磨压后,就得到了面粉。
对于黄来福来说,这种磨面也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后世有一种水力磨坊,或许可以建造出来使有。
这水力磨坊使用方便,除了磨面外,还可以榨油,或用来捣鼓羊毛,或用来打铁磨刀,或用来碾压树皮或是碾压皮革,甚至制火药碾硝石等,大大地节省人力。
对于黄来福这种“高科技”的爱好者来说,有水力磨坊可以用,他就不用使用人力或是畜力磨坊。
出堡后,黄来福又去巡视了五寨堡各个畜场。
五寨堡各个农场已经取得了大丰收,眼下,让黄来福关心的就是,各大畜场和一些经济作物,能获得多大的收成。
五寨堡的田地中,大部分都是种植春小麦,除此之外,一些田地,还有一些农场的田间地头,还种上了大豆,紫花苜蓿和芜菁等物。
早在七月底的时候,紫花苜蓿和芜菁等物就开始收获了,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些作物调配成的饲料优良,对五寨堡的猪养等养殖业产生了良好的作用,提高了各种家畜的繁殖率和育肥率。
而看眼下各处大豆已经到了完熟期,子叶将全部脱落,茎粒色泽,豆粒饱圆,等进入九月份后,应该就可以开始收获了。
黄来福盘算到时这些大豆可以作些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