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命运的抉择 > 第1057节

第1057节(1/1)

目录

平。袁继咸及刘良佐、黄得功辈皆上疏争。左良玉起兵亦以救太子为名。一时真伪莫能知也。”到后来,朱由崧亲自出面澄清,但为时已晚。“王亟出狱词,遍示中外,众论益籍籍,谓士英等朋奸,导王灭绝伦理。”

除太子案外,同时间还有另一件颇为轰动的童妃案。一位童氏女子至京,自称为福王之妃,朱由崧拒不召见,交付锦衣卫监候。童氏原是一宫女,洛阳被清军攻破时,童氏逃到尉氏县,与福王同居并生有一子。福王南下,童妃与太妃均各自失散。福王即位后马士英从河南迎回太妃,现在这位童妃又自动上门认亲。广昌伯刘良佐上言:“童氏必定不是假冒。”连马士英也认为:“如果不是关系真情,谁敢自称是陛下的王妃?”福王始终既不见面也不回应,令锦衣卫都督冯可宗审讯。童氏详细书写入宫的年月,以及与福王相遇别情,甚为详细,请冯可宗呈交朱由崧阅。冯可宗却因此被撤,改由屈尚忠审理。屈尚忠对童氏严刑拷打,童氏不久便死在狱中。这两桩案件,使得一时之间“中外哗然。”

当时,南明诸将以镇守荆楚的左良玉实力最强,“良玉兵八十万,号百万,前五营为亲军,后五营为降军。每春秋肄兵武昌诸山,一山帜一色,山谷为满。”最为马、阮所忌。“良玉之起由侯恂。恂,故东林也。马士英、阮大铖用事,虑东林倚良玉为难,谩语修好,而阴忌之,筑板矶城为西防。良玉叹曰:‘今西何所防,殆防我耳。’”曾为左良玉监军的御史黄澍回京后,因弹劾马士英被陷害,逃回左良玉处,“澍在良玉军中,日夜言太子冤状,请引兵除君侧恶。良玉亦上疏请全太子,斥士英等为奸臣。又以士英裁其饷,大憾,移檄远近,声士英罪。”

左良玉发兵沿江东下九江,内战开打。马士英急调江北前线镇兵堵击,“乃遣阮大铖、硃大黄、黄得功、刘孔昭等御良玉,而撤江北刘良佐等兵,从之西。”致使江、淮防线空虚。清军看准了这个机会,豫王多铎乘虚而入,统兵渡淮南下。“时大清兵日南下,大理少卿姚思孝,御史乔可聘、成友谦请无撤江北兵,亟守淮、扬。士英厉声叱曰:‘若辈东林,犹藉口防江,欲纵左逆入犯耶?北兵至,犹可议款。左逆至,则若辈gāo • guān,我君臣独死耳!’”好坦白的一句话,真正道出了政治倾轧的真谛,而这也正是南明轻易丧失了江南半壁的原因。

就这样,仅仅一个月之后,“会良玉死,其子梦庚连陷郡县,率兵至采石。得功等与相持,大铖、孔昭方虚张捷音,以邀爵赏,而大清兵已破扬州,逼京城。”五月八日,清军突破虚弱的长江防线,十一日兵临南京城下。朱由崧逃往芜湖,后被清擒杀。马士英携太妃,身边仅有黔兵四百(马是贵州人),奔浙江而去。京城宗室大臣从赵之龙、汤国柞,文臣自王铎、钱谦益以下,文武官员数百名,军士二十三万,开门投降。不久之后,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降清,南明的第一个王朝就此覆灭。

小小一桩伪太子案,今天看来不过一诈骗事件而已,却竟使尚有江南半壁南明小朝廷顷刻分崩离析,轻易沦丧。无需为其叹息,一个连存亡危机都无法令其警醒振作的末路王朝,灭亡完全是理当如此,并非异数。

英国陪审团制度的历史形成

写到这里第五章快结束了。但柳丁发现许多书友对“陪审团”两节众说纷纭。有的说引入“陪审团”过于西化,也有人说是实现了三权分利的前提。恩,柳丁觉得在这里还是要解释一下陪审团的由来及其发展的。但有一点柳丁是要申明的。请勿将文中的陪审团同现在美国或英国的陪审团相比较。那根本就是两回事。书中更多的是借鉴17世纪英国的陪审团制度。毕竟有参照嘛。外加这次的审判带有浓郁的作秀色彩。可以说是孙露对江南士绅的一种妥协。另外柳丁这段时间很忙估计很少有时间上网回书评和帖子。但会尽量保持更新速度。下面转载一篇《英国陪审团制度的历史形成》。仅供参考。

作者:宋小海时间:2002年10月15日来源:法理与判例网

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宋小海

前言

一般认为英国是现代陪审制的母国。但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基于司法效率等因素的考虑,英国在民事诉讼中逐渐淘汰陪审团,至1993年根据新的法律民事陪审团的适用仅涉及公民名誉的案件。另外,适应控制犯罪和提高司法效率的需要,英国的近代警察制度和检察制度相继得以发展。终于,英国于1933年基本废除了起诉陪审团——即大陪审团(1948年正式废除),而代之以检察官制度。并于1948年,法律准许以简易程序对轻罪进行审判,无须陪审团参加,这使审判陪审团的适用范围锐减。据80年代中期的一个统计,如今英格兰和威尔士,有陪审团参加审判的案件只占全部案件的5,其中刑事案件占4,民事案件占1。如此,陪审制在英国看来确是衰落了。不仅如此,自19世纪后期以来,陪审制事实上是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地趋于衰落。然而,陪审制曾经在英国乃至一度在世界范围内盛行却是铁一般的历史事实;并且即使陪审制在英国业已衰微,但仍被认为是普通法的一大传统性特点。出于这种明显的历史对照,笔者一直对这样的问题深感兴趣:“作为英美法一大特色的陪审制到底是如何在英国历史性地形成的?”在陪审制陷于困境的今天,为何还要对它的起源历史进行考察?法国哲学家德日进说:“过去已经向我们显示如何建设未来。”历史对于我们永远是一种可敬畏的知识与智慧,永远值得我们去挖掘,去反思。是为本文写作的初衷。

作为证人的陪审团之兴起

近现代陪审制度成型于英国,并且自英国遍传世界各地,这为时人所共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英国是近现代陪审制的母国。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历史判断决不意含着英国的陪审制是源于其本土的。当然,许多学者谈到陪审制起源一般总是从古希腊雅典与古罗马的民众陪审法庭说起,笔者对这样的方法也心存疑虑,因为它们不久即从历史上消失,与现今世界各国的陪审制实无历史联系。因此,我们理应直接从英国的陪审团着手去寻找其起源与传承。

英国陪审制度的起源问题似乎相当模糊,研究者的意见分歧较大,有的追溯其源于盎格鲁——撒克森时期的类似做法,有的倾向于认为它是由诺曼输入。我们确实可以在盎格鲁——撒克森国王埃塞尔雷德(ethelred)的法律中找到这样的规定:“在每个百家村(ke)的集会上,得由十二个年长的乡绅及邑长(reeve)一起手持圣物宣誓,不起诉无辜者,不隐匿罪恶者。”这的确很象后来的起诉陪审团。另外,十世纪早期,法兰克王国的教会法院偶尔也有过将某人有罪或无罪的问题交给十二人组成的民众团体裁决的作法,而英国的教会于dunstan和osld时期也曾借用过法兰克教会的这种作法。尽管如此,由于它们都不具有固定性,而更多地带有偶然作法的性质,因而大部分研究学者(包括权威学者)仍倾向于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陪审团是诺曼征服后由威廉一世从法兰克的诺曼底公国引进来的,而上述类似作法充其量不过是为陪审团制度的引入准各了一些有利条件而已。

据记载,至少从公元8世纪起,法兰克皇帝和国王就曾经传唤邻居调查陪审团(est或isitio),让他们回答一位巡回王室官员提出的问题——主要是关于当地习惯所确认的王室权利和违反王室命令的问题。史料表明,这种邻居调查陪审团在当时主要是为恢复王室土地之权利而采用的。由于当时王室土地时常为私人所占据,国王为清查土地占有状况,而命王室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