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节(1/3)
,世人如何评价,全不在乎。大宋开国至今,已历百余年,纣无道,天下起而伐之,徵钦二帝,虽非残暴之君,然骄奢淫逸,无心朝政,以至于国家动荡不安,群夷虎视中原。我王变法图强,革新朝政,驱蛮夷于境外,安黎民于国内,功高盖世,君临天下,理所应当,又有何异议?自古以来,天下为有德者居之,老夫建议,我等联名上奏,恭请圣上退位,禅让于我王,上顺天意,下应民心。”
童贯德高望重,他既然如此明确无误的表态,在场众臣如果再迟疑,倒显得对王上不忠了。他话音一落,兵部尚书韩臣忠当即表示:“太师所言极是,忠乃污臣,曾随康王赵构起兵谋反,蒙王上不弃,委以重任。亲眼见证国家崛起,王上取宋而代之,顺理成章。”
其他几位,一来受王钰大恩,早思回报,二来王上大权在重,极得民心,若登基称帝,天下必群起响应,几乎没有风险,遂先后表态,鼎力拥护。
吴用见状,从身边取出早就写好的奏章,示于众人道:“本官已写好奏章,若诸公再无异议,请连署如何?”
童贯又是第一个写上“尚书左仆射童贯”,其他大臣接连书上自己的官衔姓名。大家惊讶的发现,这道奏章上,早就有了“林冲,呼延灼,萧充”等统兵大将的名字,看来吴大人早就在准备了。
待众人连署完毕,吴用收好奏章,神色肃穆:“诸位,此事关系重大,还请守口如瓶。”
“这是自然,吴大人又何必提醒。”童贯喘着气回答道。
吴用点了点头,又说道:“还有一事,要请诸公相助。如今国家灭亡西夏,扫平女真,疆域扩展极大,南方长治久安,而北方
诸多不稳定因素。为了长久的经营北方,本官认为i虑迁都一事。”
迁都!众人闻言,均面露惊讶之色,自古以来,都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所在,自开国皇帝定都某地之后,除非遭遇大的变故,否则绝无迁都的可能。自前朝定都开封,太祖皇帝陈桥兵变夺了柴氏天下,仍旧延用旧都,吴大人此时提出迁都的议题,是不是太草率了?
童贯却是心知肚明,诚然,若迁都北方,有利于控制新增加的领土。但更重要的是,汴京是大宋旧都,王上若要称帝,就必须跟大宋断得一干二净,消除一切影响,若要达到这些目的,迁都就非常必要了。
吴用此时提出,想必也是经由王上授意的,这恐怕是在场诸公没有料到的。
“这有何难?明日早朝,我等联名上奏便是,但兹事体大,迁往何地,吴大人可有建议?”童贯问道。
吴用提他问起,一进迟疑:“这……”
童贯一看,心里就明白了,忙说道:“无妨,咱们先把议题抛出去,具体迁往何地,可由文武百官讨论决定。”其实童贯心里明白,吴用的迟疑并不代表他心里没有谱,而是在事情没有定数之前,他是不会明说的,这恐怕也是王上的策略吧。
当下,几位重臣商议已定,只等明日早朝,便将迁都一事联名奏上去。
清晨,五月灿烂的阳光普照着这座作为两朝政治中心的都城,汴京城百万居民又开始忙碌起来,一切都是那么和谐。
李清照的贴身丫头也如同往常一样,洗漱完毕,准备出门采购瓜果蔬菜。她推开大门,并和以前一样,转身回去掩上,准备步入街道。
可她刚刚转身,脸上带着的笑容就凝结了。门口,街边,以至对面街上,不少凌厉的目光注视着她。十数名身着便装的精壮汉子在这一带游弋,其中几人就在她们的房门口。见她出来,一名汉子摇了摇头,示意此路不通。
恰在此时,开封府巡街的公差们正路经此地,见几名汉子围着一名妙龄少女,差头皱眉一皱,清平世界,朗朗乾坤,还在这天子脚下,而且还是大清早就出现这等事,岂有此理。
他带着弟兄们上得前来,还没有开口问话,就被一个人挡住了。其他人看也没有看他们一眼。那汉子也不知从身边摸出一件什么东西来,在他面前晃了晃,随后以极快的速度收入怀中。
官差们互相对视一眼,发现同伴的眼中均有讶异之色,急忙拱了拱手,离开了现场。
那丫头心知,恐怕从现在开始,这座宅子里面的人,就没有人身自由可言了。乖乖的折回门内,轻轻关上房门,她快步走到李清照的房门前,扣响了门栓。
“什么?有这等事?他们是什么人?”李清照正在梳妆,听到消息,这位才女惊呆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