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节(2/3)
而出海的明带到了海外各国,每次商船回国后,都有许多南洋诸国的商人,学者,僧人,甚至是达官显贵跟随着大宋商船一齐来到大宋。在宣武元年,就曾有占佛国的国王领着王子亲自到大宋递交国书,受到了大宋皇帝赵桓地热情接待。而大宋的水师。也时常出海,为商队保驾护航。历来威胁大宋商船的海盗一度销声匿迹,大宋声威,远播海外。
朝中大臣对这种情况很是担忧,中华有史以来,历朝历代,都以农立国,农业是国家的根本,现在老百姓都不耕地了,跑去作工,长此下去,土地谁去种?国家的皇粮怎么收?
在这种大环境下,新的土地法应运而生,但新的土地法并没有像原先设想的那样抑制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封建王朝的大害之一。王钰之所以不抑制土地兼并,有他长远的思考。他在红秀,童素颜等人地帮助下,时常阅读史书,从历代史书中,他发现了一个问题。
每一个王朝立国后,都会分配土地,造成数以百万计的小自耕农,经过上百年地日积月累,土地开始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国家丧失税源,一些失去土地,活不下去的农民便铤而走险,发动bào • luàn。以至于形成了这样地一个循环,农民起义——朝廷崩溃——建立王朝——重新分配土地——土地兼并——农民起义。
这简直就是一个恶性循环,这种作法固然可以保证一些农民有土地耕种,但另一方面,这种作法也限制了分工,限制了工商业的兴起,将中国社会牢牢捆绑在自然经济之中,靠天吃饭。
王钰的新土地法,就是要改变这种局面,一方面不抑制土地兼并,使土地能够集约化经营,并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工商业,不仅仅吸引农村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王钰的新法,收到了超过预期地成效,全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赋税连年增加,人民地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在年初地方官员上奏中央朝廷的奏章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山东的一位官员在给朝廷的上奏中抱怨世风奢靡说,现在的农夫走卒居然穿上了丝制的鞋子。难怪后世的西方学者说当时欧洲君主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一个宋朝汴京看城门的士兵。
在这个时期,大宋的科技也是空前的发达,广为人知的四大发明,有三项在宋朝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指南针,印刷术,火药。因为王钰鼓励兴修水利,水稻的双季栽培在这一时期出现,茶叶种植面积扩大,棉花成为普及性的农作物。算盘开始得到应用,成为商人计算的工具。火药的发明,推动了火箭,突火枪,火炮等兵器的革命。在天文领域,北宋的《统天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这个数字与西方四百多年后颁布的数据完全相同,一字不差,比王钰生活那个时代所测量的数值只差26秒。
除此之外,矿业,医学,艺术等行业的发展,均远远超地历朝历代,更是领先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数百年。
如此强盛的国力,为大宋的开疆辟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王钰推行新军法,大规模组建骑兵,淘汰旧军,革新战法,发展水师,又为大宋奠定了军事基础。
或许你会觉得奇怪,有如此强盛的国力以及军事力量,为什么大宋朝廷迟迟不见动静。问题就在出在思想上,儒家文化没有侵略之一说,奉行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要你轻启战端,马
扣上一顶“穷兵黩武”大帽子。汉武帝就是一个前i这也跟武帝后期国内的经济崩溃有一定的关系。
可王钰现在不存在这种情况,整个大宋国内,局面很稳定,虽然赵构盘踞浙江,可他立足未稳,不敢有什么动作。广西的小梁王柴桂,见赵构不动,他也不敢轻举妄动。所以,王钰有了开疆辟土的内部环境,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统一决策层的思想。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往外扩张,都需要有狂热的民族主义,种族情绪作为支撑。可王钰有些郁闷,他不具备这个条件。因为他的出现,金兵没能像历史上那样,挥师南下,俘虏皇帝。而与大宋有着深仇大恨的辽国又已经灰飞烟灭,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国,远在中亚,总不可能发动几十大军,长途跋涉,跑到中亚去跟耶律大石打仗吧?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倒霉鬼出现了。那就是西夏,西夏这个小国,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原来的历史上,西夏王李元昊建国后,接连对大宋发动军事打击,先后联辽攻宋,联金攻宋,甚至联合蒙古攻打大宋,就是不与大宋结盟。宋夏两国的军事交锋,各有胜负,谁也没能占据压倒性的优势。
宋神宗即位以后,发动五路大军讨伐西夏,这一战虽然没有灭亡西夏。但李宪率熙河军横扫天都山。烧毁李元昊行宫,西夏多年积蓄付之一炬,在天都山方向一蹶不振。有意思地是,李宪也是一名宦官,而且是童贯的老师,算起来也是王钰的长辈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