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节(2/2)
“圣上有意,令汉国将霹雳炮当作贡物,向朝廷纳贡,如何?”
柳毅坐直了身子,盯着桓温半晌不语,桓温不甘示弱,寸步不让地目视柳毅。
双方直盯到双眼困涩,谁都不想让步。最终,还是柳毅退缩,他缓缓摇摇头,一言不发取出一封信来,递给桓温。
“这是什么?”桓温按住信,连看一眼的心思都没有,只顾盯着柳毅。
“我主困守黄郭戌,苦等朝廷诏令,最终无奈回国,临走时,给大司马留下一封信,请大司马观看。”
信中没有抬头,没有署名,只短短一句话:“君欲自立否?”
桓温死死地盯住信,脑子里翻江倒海,过了许久,他慢慢摇摇头,却不说明原因。
柳毅也没有问原因,他反手地上另一封信,嘴里解释说:“我主说,若得到的回答是否,则请大司马观看下一封信。”
这封信依然没有抬头,没有署名。不过,桓温知道这信是写给自己的,因为信里先叙述了他平生功绩,但而后的话,如黄钟大吕在他脑海里轰鸣。
“国危民坚,君戮力救国,然,却犯下了大罪,立下了不赏之功,接下来,司马大人要继续救国吗?这个国家还值得救亡吗?
吾故知君之不舍!
虽然,这国祉像割韭菜一样一茬接一茬地收割忠臣烈士,可我们这个民族最令人感到悲壮是:我们一茬接一茬地往外冒忠臣烈士,挡也挡不住。这说明,上天还没有抛弃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还有救。君若一心救之,我当为臂助。
可叹的是,君身在这个国度,尽心国事,终将遗臭万年。”
桓温慢慢地折起了信纸,淡淡地说出了他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若不能流芳百世,遗臭万年也行。”
按照正常的历史,桓温不仅遗臭万年,而且死后,子孙后代被人斩尽杀绝,譬如闻鸡起舞的祖逖、刘琨。
桓温并不是最后一个得到这种遭遇的人,主持淝水大战,挽救了晋朝的谢安也遭遇了类似待遇,他的子孙后代被人斩尽杀绝。
晋朝也不是最后一个这样对待救国功臣的朝代,宋有岳飞、明有袁崇焕、清有林则徐,……至于无名无姓,没有影响力的救国人士,那就不胜枚举了。
这是传统,三纲五常的传统。屡杀屡禁,累累前车之鉴也阻止不了的救国传统。
“港外停着三艘战船”,桓温看完了信,柳毅也不再兜圈子,他指着窗外说:“船上载着三万七千石(一千吨)粮食,上等战刀一万柄、铠甲3000付、良弓5000张。这是我主赞助大司马北伐的。
需要说明的是,鄙国国体不同,虽君王亦不得私自动用国赋,这些都是从我主个人腰包里掏出的,是我主的个人赞助……至于以霹雳炮朝贡的事,再也休提。敝国体制不同,便是国主答应把这种军之利器私下送给大司马,国人也决不会答应。为此,我们不惜与晋相绝。”
其实,高翼也不会答应把火炮输送到晋朝。在火炮诞生之初,有人也提过这个问题,但那商人向高翼提出贩卖申请时,高翼的座舟刚好行驶在大东沟,这不禁使他想起了甲午战争。
在甲午战争中,为什么北洋水师大败覆灭,人们总结了许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北洋水师是支上下猛吃回扣的腐败舰队,而日本舰队不吃回扣,结果,亚洲第一的、吃回扣的北洋水师遭遇了弱小的、不吃回扣的日本舰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