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7节(1/1)
胶片公司闻名于世的就是诞生于“乐凯胶片试验室”35毫米相机胶卷。
乐凯胶片公司是一个因“海鸥牌”103型便携式小型三十五毫米相机而闻名的企业,以德国38年“莱卡”b型相机为原型的“海鸥103”型便捷式小型相机,这种全金属机身,拥有可伸缩金属镜头筒,快门是左右行走的帘幕式焦点平面快门,上快门与卷片同步完成,可防止重拍的相机一经西北光学公司推出市场,便受到人们的追捧。
而最受人们追捧的却是它使用的36张盒装胶片,这种打孔盒装胶片即便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也可以加载到照相机内,方便人们使用。盒装胶片和海鸥103型相机继而迅速成为最流行的摄影器材,因受到专利法案保护,作为盒装相机胶片唯一生产商乐凯胶片公司也因而成为世界知名的胶片企业。
从少年时第一次在上海维多利亚影院看到电影的那天起,杨渝霄就迷上了电影这种“伟大的无声艺术”,在工作后喜欢把大多数业余时间用在电影院中的杨渝霄总是渴望更为完美的电影,可以像歌剧一样发出声音的电影。
应该说电影从来都不是无声的,在声音进入电影之前,人们借助乐师给电影配乐;在日本,甚至有专门的说唱演员,当影片放映时,他们以说唱形式讲解影片的内容,所配乐曲一般由乐师根据银幕展示的剧情即兴演奏。
电影是在“无声无色”的条件下成为一种新型艺术的,它不仅没有为“无声无色”感到遗憾,相反“无声无色”恰恰是电影成为艺术的一个基本条件。
1910年8月27日,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宣布他的一项最新发明:有声电影,经过挑选的观众被邀请到新泽西州西奥兰治爱迪生实验室,观看把留声机的声音和电影摄影机上地图像联系起来的电影机。爱迪生的贡献在于他在同一时间里把声音和图像同时记录下来,通过运用一台既可留声又可摄影的机器,爱迪生可以让演员在拍摄过程中自由来回走动,而这在过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种vitahn声音系统,就是以腊盘结合电影声画同步,但是在实际使用时却出现了问题,唱片和放映配合是最大的问题,特别是胶片一旦发生局部断毁,其后剧情就难以再和声音相吻合,甚至会出现银幕上男人在张口,扩音器里传出来的却是女声的笑剧。到1914年,vitahn声音系统的有声电影几乎被放弃了。
“既然在胶片上可以记录图像,为什么不能在胶片上携载声音呢?”
有时梦想就是人们发明创造的原动力,作为乐凯胶片试验室的高级研究员,杨渝霄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在胶片上记录下声音,就像是在胶片上记录图像一样。为此杨渝霄向试验室提出研制“有声胶片”的申请,当然毫无疑问的被拒绝了,电影无声早就是公认的定理,即便是在爱迪生发明了vitahn声音系统之后,也同样如此,更何况任何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电影胶片上绝对不可能记录声音。
不过最后杨渝霄却非常意外的从司马名下“中华技术发展基金会”取得一笔总额为五万元的风险投资,这笔分期支付的风险投资成为杨渝霄的研制经费。
“杨,你要相信,电影胶片永远都不可能记录声音。”当天色微暗杨渝霄再一次低垂着头无精打采的从实验室内走出来之后,尽管两人是朋友,但是格斯洛·卡达斯还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劝说朋友放弃他的那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不!格斯洛,电影胶片上一定可以记录声音,只不过我还没找到合适的方法而已,相信我,总有一天我会让你看到真正的有声电影。”
杨渝霄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道,杨渝霄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自朋友的劝诫并没有让杨渝霄放弃对梦想的追逐,反而再一次挑起了他的斗志。自从杨渝霄开始尝试在胶片上记录声音之后,各种各样的冷嘲热讽总是伴随杨渝霄,尤其是他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在人们看来杨渝霄根本就是在痴人说梦。
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扬渝霄离开试验室,漫无目的在街边人行道上走着,尽管在所有人面前杨渝霄都会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表明自己一定可以研制出记录声音的电影胶片,但几个月来无数次失败不断打击着杨渝霄,以至于有时候杨渝霄感觉这是不是真的不可能实现,电影是不是永远都不可能发出声音。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当杨渝霄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走到中央公园附近,几个月来每当遭到挫折心灰意冷时,杨渝霄总会在不经意间走到距离实验室足有35公里的中央公园。
西北林立的高楼,名牌的店铺,纷乱的车流,疾步的人群,肆流的欲望,所有这一切在令人激情澎湃的同时,也常常会让人感觉心情压抑,这里人们的节奏明显快过中国其它城市,西北梦的实现就是建立在如后世二十世纪一般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之上,如果人们不去努力,永远不可能实现自己的西北梦。在人们感觉到压抑的时候,中央公园就是一个供人们休闲娱乐放松心情的场所,中央公园是整个西北环境最美且闹中取静的地方,几乎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爱上它,并喜欢将周末或假日以及其它空闲时间消磨在这里,散步、晒太阳,然后在草坪上享受一顿阳光野餐,以期排解压抑的心情。
“没想到自己又来到这里。”杨渝霄朝公园入口走去,此时已经精疲力竭的杨渝霄和往日一样,需要在这里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情,以使自己重新恢复斗志。躺靠在一棵树旁的杨渝霄看到公园里的人们在草地上席地而坐,聊天,晒太阳,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以及嘈杂的西北被挡在公园之外,人们自由的在草地和人工森林间嬉戏,享受难得的放松。心情变得舒畅起来的杨渝霄情不自禁的伸了个懒腰,这时不远处传来的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
“1900年巴黎博览会上,一架宛如电话般的机器引得众人纷纷驻足观望,表演者拿起电话话筒介绍说:女士们,先生们,这不是电话机,而是一架能贮存世间所有声音的机器……”
“贮存声音的机器?”听到这句话杨渝霄敏感的竖起耳朵,然后朝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只见一对男女青年背对自己坐在草坪上。
“不就是唱片吗?当时早已经发明了啊!”男青年身边的女孩子用娇憨的声音说道,显然对这个故事并没有什么兴趣。杨渝霄想到的同样是由爱迪生发明的唱片机,几个月来杨渝霄所做的试验,就是尝试把声波振动记录在电影胶片上,但是无数次的失败,让杨渝霄感觉自己也许走错了方向,但是正确的方向在什么地方呢?
“嗯……当然不是,你听我把故事说完。”说故事的男青年这时显得很得意,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故事。
“……正当大家半信半疑时,表演者将手柄摇动一圈,拿起电话听筒对着观众,随即人们从听筒里听到表演者之前说过的话,最初人们还以为这可能是一种新型的唱片录音机,但是当表演者把电话盒打开的时候,人们没有看到唱片,你猜他们看到的是什么?”
“没看到唱片?”男青年的话让杨渝霄感觉心跳不停加速,突然间杨渝霄有一种预感,一直困扰自己的声音存贮问题即将得到完美解决,杨渝霄屏住呼吸仔细听起那对男女青年的对话,生怕错过一个字。
“呵呵!所有人只看到在电话机里有一盘钢丝模样的东西,声音是……”这时杨渝霄已经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大步走过去直视说故事的男青年朗声问道。
“声音是不是由那盘钢丝发出的?”
杨渝霄感觉自己找到把声音装在胶片上的道路,如果声音可以刻在钢丝上的话。
在杨渝霄来中央公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