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6节(1/1)
想象其中包含的巨额利润,威克斯并没有注意到收音机中播放的新闻,只是盘算着自己应该怎么样把美国的销售代理权拿到手。
……
“……随着最后一支俄国赤卫军官兵向边防军投降,圣叶卡捷琳堡的战事已经宣告结束,俄罗斯皇家近卫军及护国军已经做好一切准备,他们在等待沙皇阿列克谢一世签署新的命令以越过乌拉尔山,解放欧俄地区饱受残暴社工党摧残、杀害的俄罗斯人民……”圣叶卡捷琳堡火车站二十年前由意大利建筑师设计的漂亮白色火车站已经被炸成了废墟,随着圣叶卡捷琳堡的攻克以及战事的结束,被炮弹、航弹炸毁的铁路经过工兵部队抢修之后重新投入了使用。
此时火车站气氛肃穆,在站台前士兵们面色沉重的推着平板车从冰窖取出冰块,厚重的冰块被列车内的士兵用抓钩滑入货车厢之中,货车车厢是少见的冷藏车厢,装入冰块可以保证车厢内温度在十五天内不超过0度。站台上所有士兵都静静在作自己的工作,在站台附近的有座在战火中幸免的仓库,仓库内随处可见巨大的冰块使得仓库温度保持在零下。仓库内士兵面色沉重而悲伤的给钢板压制成的灵柩上铺国旗,仓库中密密麻麻的摆放数不清的钢棺,边防军制式的黑色钢棺是圣叶卡捷琳堡为国尽忠士兵们最后的归宿,就像他们曾经在军歌中唱的那样。
“如果我们从此不能回到家乡,如果子弹夺去我们的生命。那么至少我们忠实的战友,会给我们一个荣耀的坟墓。”这些用钢铁制成的灵柩象征他们曾经的荣耀,他们身为军人钢铁般的意志此时凝固在这只有两米长、70公分宽的黑色灵柩上,在灵柩侧下方一串金黄色的数字是他们在边防军服役时的军人编号。
在指挥所中刘楷轩强忍泪水,从安明磊的遗物箱中取出一张照片,照片里有一位美丽的少妇,怀里抱着一个小娃娃,刘楷轩知道这是明磊在湖南长沙老家等他回家的妻子李琳慧。照片背面有一排娟秀的字迹写道:“明磊,睹物思人,认得迎门轻笑,等你回家”。这是刘楷轩和明磊离开长沙前,李琳慧特意带着未满一周的儿子到相馆拍的照片,她没有阻止丈夫离开,尽管她明白也许这一走即是永别。
“生者代为照顾家中老少,若……你我兄弟到时忠列祠见!”刘楷轩面带悲意把照片放回遗物箱,这个遗物箱不久之后就要和其它牺牲官兵的遗物箱一起送到他们的家人的手中,看着面前的遗物箱无以言表的悲痛在刘楷轩心中弥散,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的挚友,而是为了三营在这次战役中牺牲的一百一十五名官兵,他们都是中国最杰出、最优秀的青年。
“忠烈祠见!”作为安明磊的营长刘楷轩必须要按照部队的规定给安明磊的家人写信,当提起笔的时候,刘楷轩脑中浮现出在安明磊离开营地前对自己说的话,眼前再次呈现出一片雾状。
“致安明磊中尉家属:我相信此时此刻你们一定得知安明磊中尉牺牲的消息,对于贵公子、尊夫的牺牲,作为指挥官及挚友我内心伤痛无以言表,对我而言安明磊是我的兄弟、战友,是我们三营所有战士的一切,他不善言表,但他却用行动和卓越的指挥赢得部属以及长官的尊敬,他在战场上勇猛无比,……”
八名抬棺兵面色肃然的抬着覆有国旗的灵柩缓步走出仓库,也许是世间生灵也能够感受到此时火车站肃穆而悲痛的气氛,没有鸟儿的啼鸣,整个火车站静的出奇,只能够听到抬棺兵军靴踩踏地面时发出的声音。
“咚、咚、咚、……”有些沉闷的军靴声就像军鼓一般敲击在每一个人的心弦,在列车车厢门两侧各站立着八名战士,他们行着标准的军礼为自己的战友送行,目送抬棺人将灵柩送入冷藏车厢之中。
“国家只有尊敬每个人,每个人才会尊敬这个国家。”站在站台上的罗林德·卡夫里特看着眼前这一幕,想起自己过去采访司马时,司马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
“或许他们是用这种极尽哀荣来表达对于牺牲士兵的尊敬吧!”罗林德·卡夫里特如此想,作为一个在中国生活工作了十三年的记者,只有在西北边防军中才能看到对于牺牲士兵的尊重,而不像其它中国军队一样对于牺牲的士兵仅仅只是集葬坑草草掩埋了事,他们不惜工本把英勇士兵的遗体完好的带回家,正是出于对英灵的尊重。
《后汉书马援传》中东汉名将马援曾说过“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在司马看来国家必须要承担安葬阵亡军人的责任,军人葬礼是庄严而神圣的国家义务。一面国旗覆盖于灵柩之上,象征阵亡军人曾为国家服役,为国家利益付出自己的生命,而将他们带回家是国家的职责。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虽然写得悲壮,但是谁能够忍心为国尽忠将士埋骨他乡呢?就像谁人愿意自己的儿子、丈夫埋骨他乡一般。甚至于长达几十年时间,受限于种种原因致使他们的家人不能祭拜,这是国人害怕埋骨他乡的根本原因,按照中国传统,谁也不愿意在异国他乡做个孤魂野鬼。
“忙赶上头里的丧车不远,眼见得客死他乡有谁祭奠。”对于讲究叶落归根的国人而言,身后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葬于家乡。当英勇的士兵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对祖国的忠诚后,国家连他们这点愿望都无法满足的话,那么……。
“每一名为国牺牲的官兵,我们都要把他们带回家!谁带他来,谁带他走!”
正因为如此在西北边防军军事法典中,阵亡军人的从灵柩归还直到葬礼都有一套专门的法定仪式。也因为如此,无论西北边防军在任何地方战斗,只要有可能,都必须要把牺牲的官兵带回家,按照他们的遗愿或葬于国家公墓或归葬家乡,这已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礼仪或是形式,而是出于一个国家对为国牺牲士兵的感激和尊重。当然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收拢人心的作用,至少每一名西北军士兵都相信自己永远不会遗尸荒野。
第134章话语霸权的时代
以前,美国电影只是在游乐场穿插在杂耍节目之中放映,并没有固定的放映地点。1905年在匹兹堡首次出现专门放映电影的xiǎo • diàn • yǐng院,称为“五分钱剧院”,之所以被称为五分钱剧院,是因为门票只需五美分。到1908年电影专利公司成立的时候,全美国已有几千家五分钱剧院。
到1910年,五分钱剧院的生意达到顶峰,年收入高达九千一百万美元,每周平均有两千六百万人光顾。观众绝大部分是下层劳动人民,特别是新移民,初来乍到的新移民可能一句英语也不会讲,看电影也就成他们的一项主要娱乐,因为这时候电影是无声的,对于上层、中层阶级来说,五分钱剧院乃是下等人的娱乐场所:简陋、拥挤、肮脏,他们绝不光顾。
1913年,在教堂周围仍不允许有电影院营业,放映的电影浅薄、低俗,也难以争取到有艺术品位的观众,他们仍然只去听歌剧、看戏剧。在这个电影业刚刚起步的时代,电影正在试图完成由低俗娱乐向高雅艺术的转化,从“下等人的玩意”向所有人娱乐发展。电影作为传播价值观、思想的重要工具,并没有被人们所熟知,也无法意识到通过电影进行文化垄断和夺取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性,毕竟世人认识到这一问题是在十多年后,德国人和俄国人把有声电影与意识形态的宣传结合在一起之后,人们才逐步意识到电影是传播价值观和思想的最佳工具,但在“默片”时代,并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位于西北三十五街区的乐凯胶片试验室,既便是在西北也没有太大知名度,但是提到“乐凯三十五毫米相机胶卷”时自然就会想到乐凯胶片公司,这个亚洲最大的胶片公司,而让乐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