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战区发展规划(下)(3/3)
而随着民兵数量的增加,两年后将会有一大部分的民兵的战斗力达到野战部队的标准,所以正规部队的规模也会不断地增加。
总而言之,两年的时间五十万人就是马铮给全体官兵确立的目标!
除了政治、经济、军事外,马铮还对五省战区的科教文卫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他很清楚教育的重要性,不要说教育对民生以及科技发展的助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即便是打仗也需要专业的人才。
比如说航空兵、炮兵、工兵等等,都不是普通士兵能胜任的,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当个大头兵都难。
所以,教育方面,马铮也不会放松。
医疗就更不用说了,这关乎到整个地区的民生,眼下各地区的医疗条件十分的落后,甚至于大同、归绥、包头这样的大城市都没有几家像样的医院。
老百姓看病主要还是依靠大大小小的中医馆,中医虽然在治疗内科病有独特的疗效,但是对于一些需要开刀的病却没有太好的办法,比如说阑尾炎等。
因此,一些看来比较平常的病,经常会致人于死命。
这非常不利于根据地的发展,所以马铮对于医疗也非常的重视。
鉴于各地的学校、医院等场所因为战争的原因基本上关闭了,就算是有一些地方还在正常运营,但是也受到了日伪军的影响。
马铮认为这些都必须尽快理顺关系,恢复正常运营。
对于教育方面,马铮确立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每个乡都必须有一所小学,每个县至少要有一所中学。
虽然现在无法做到所有的适龄儿童全部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但是必须要保证绝大多数的孩子能够识字,总不能让他们出去之后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吧。
当然了,如果学生的成绩确实优秀,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便可由政府出资,将他们送到更高的学府深造,比如说西南联大,黄埔军校以及协和医学院等等。
除此之外,关于医疗方面马铮也有自己的想法。
他希望每个县至少要有一座综合医院,平时这些医院负责给老百姓治病,战争期间则是充当战地医院。
总之,在有了稳固的地盘之后,马铮的心无限的“膨胀”起来。
他希望立足于脚下的这片土地,带领晋绥察地区上千万的老百姓,彻底的打垮凶残的日本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