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120(1/2)
些不理解了,“老刘,你不会告诉我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连10万块钱都没有吧?”
以他的想法,当时就恨不得王八之气迸发,说一声:缺多少钱,我出吧。以现在林振华的身家,掏10万块钱出来也并非不可能。这是涉及到国防安全的事情,10万块钱算得了什么?
刘向海道:“怎么,你不信?国家一年拨下来的钱看起来不少,有十几个亿。可是每个部门都要用钱,发动机、雷达、火炮、导弹,你说说看,哪一样不需要花钱的?分到我们推进器所,一年也就是一两百万,热处理工艺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我能拿出10万块钱给他们用吗?”
林振华目瞪口呆,他还真是没有算过这样的账。在他心目中,军工肯定是重中之重,有什么技术难题,肯定是要不惜重金去解决的。在前世,他与同学有时候聊起中国科技中的一些短腿时,也是抱怨不已。明明投入几百万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却始终不能解决。这么大一个国家,从哪挤不出几百万呢?
听完刘向海的介绍,他才明白一个道理,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一个国家挤出几十万或者几百万的确不难,但一个国家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又岂止几千几万个?如果每一个都想着挤出钱去搞,挤到最后,必然也是无钱可挤的。
他林振华当然能够拿出10万块钱帮助解决一个热处理工艺问题,但随后呢?这个工艺只是整个螺旋桨制造中的一个环节而已。而螺旋桨又只是舰艇建造中的一个部分而已。难道每一个问题都要靠他拿出自己的财产来支持吗?
以1981年来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4800亿元人民币,按发达国家科技投入占gdp约4%的比例来算,中国可以用于科技研究的经费只有不到200亿元。而这200亿元还需要分配在数十个学科门类里,科研经费之短缺,可以想象。
今天的人们一说起来,就扼腕说当年为什么不搞发动机,不搞先进机床,不搞微电子……所有这些,在发达国家都是要砸进去数以千亿计的美元研发的,而我们国家,一年只能拿出区区200亿来覆盖整个科研体系。
你想用三五个亿就搞出发动机来?这得竖起一根多粗壮的金手指啊。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这话真是一点也不假啊。
第144章模块化设计
“小林,我现在有点理解你的选择了。这个国家,需要有人搞科研,也需要有人去挣钱。没有钱,什么东西都搞不成的。”刘向海感慨道,说起钱,他脸上露出一些为难之色,说道:“对了,小林,你借给我的那一万块钱,我暂时可能没法还你了。”
林振华不以为然地说道:“你拿着用吧,我本来也没说是借你的,就是送给你的。”
刘向海道:“还是算借吧,无功不受禄,我怎么能随便拿你的钱。等以后我手上宽裕了,肯定是要还你的。不瞒你说啊,你这一万块钱,可还真是帮了我不少忙呢。”
林振华奇怪地问道:“怎么,你一个大所长,还要靠这一万块钱来救急?”
刘向海道:“公家的钱,我只能在制度许可的范围内使用。但现实中,有许多是制度之外的事情。前不久,我们有一个研究员的父亲生病了,需要借800块钱动手术。可是按照所里的规定,他最多只能借200块钱。他跑到我家里来,七尺长的汉子,说得眼泪汪汪的。可是,制度就是这样规定的,怎么办?”
“于是你就拿自己的钱借给他了?”林振华说道。
“可不是吗。”刘向海道,“只有我自己的钱,我是有权动用的。小林,我在那个时候才醒悟到你借钱给我的时候说的话,你说这些钱有时候能够用来救急的。”
“我当时可没想到你是拿这钱来做好事的。”林振华说道。
“那你说的救急是什么意思?”由卝文卝人卝书卝屋卝整卝理
林振华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他最初送钱给刘向海的时候,一个是出于对老军工人员的崇敬,觉得不拿点钱出来不足以表明自己的心意。另一个则是想着刘向海初回上海,说不定要走走一些老关系,请客送礼之类。不过,这些话,又怎么能够明说呢?
“做好事也对吧,相当于我在浔自收买人心。”林振华说道,“老刘,我还有另一句话,不知道你记得不记得。”
“什么话?”
林振华道:“我说我穷得只剩下钱了。你如果有什么事需要用钱,可以去淮海路找汉华实业公司的上海经销处,熊立军现在是那里的经理,你找他借钱就可以了。未来我会和他结算。不过,我也想通了,你要做实验的钱,我可付不起,充其量只能借给你做人情用。”
刘向海摇摇头:“我不能再借你的钱,借多了,以后可还不起了。”
林振华道:“老刘,你如果真的缺钱,就尽管找熊立军去要,反正我再补给他就是了。我忘了告诉你了,你给我设计的那个五叶风扇,我已经申请了国际专利,不过用的是我的名字。这个专利事实上应当是属于你的,未来如果能够挣到钱,我该给你付专利费的。”
刘向海道:“这怎么行,我说了送给你,就是送给你,这个五叶风扇,不管是挣钱也罢,不挣钱也罢,都与我无关了。再说,公家这么多事,哪能每件事都让我私人出钱。对了,还不是我私人出钱,而是你在帮着我们出钱,这算个什么事儿?”
“唉,再穷不能穷国防,国家怎么也不该让你们受穷吧。”林振华替刘向海叫屈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