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119(1/2)
要提醒你一下,你现在是一名师级干部,你的手劲能不能不要像一个木模工一样大?”
“哈哈哈哈。”刘向海哈哈大笑着,回头又分别向孙长远、彭刚等人打了招呼,逼着人家只能叫他“老刘”,而不许称呼他的职务。至于杨文勇,在这种场合里是没有什么人权的了,刘向海拍了拍他的肩膀,夸了声“这孩子不错”。
大家分宾主重新落座,林振华这才有机会认真地端详起刘向海来。
与几个月前相比,刘向海的精神面貌明显好了许多,眉宇间满是春风得意的神气。不过,他的皱纹似乎比过去更多了,眼袋也愈发明显。在当木模工的时候,他的头发还是黑油油的,现在已经能够隐约看到一些银丝了。
“怎么,老刘,工作很忙吗?”林振华关心地问道。
“非常忙!”刘向海点头道,“开不完的会,看不完的文件。唉,先不提我的事情了,说说你们的事情吧。”
林振华道:“我们的事情,在信里已经跟你说过了,就是需要请你帮忙联系一家有大型自由锻机的企业,帮我们加工几套模具。”
“严元和他们的锻机不够用吗?”刘向海问道,“我记得你和小严的关系不错啊,上次他来上海开会的时候,还和我谈起你来呢。”
林振华憋着想乐,去年常红厂的这个严元和还牛哄哄地想挖胡杨去给他打工呢,谁知眼睛一眨,胡杨变成了刘向海,木模工变成了研究所的所长,级别比严元和高出两级。不知道严元和在开会时遇到刘向海是如何尴尬的。
“老严那边的锻机,压力只有1000吨,不够用,我们测算过,我们这个模具,起码需要2000吨的锻机来锻造,如果能够到江南造船厂的万吨机上来那么一下,就更过瘾了。”
第143章五叶风扇模具
“小林,你们怎么越玩越大了,万吨水压机的主意都想打了?”刘向海呵呵笑着对林振华说道。
林振华指着刘向海道:“老刘,这事要说起来,和你还有关系呢,你是始作俑者。”
“此话怎讲?”刘向海问道。
林振华道:“你记得你临走之前给我设计的那个五叶风扇吗?”
“记得啊,我回来以后又重新算了一遍,发现给你的设计没有问题,你按那个设计图生产,绝对是世界一流水平。”刘向海自信地说道。
“没错,老刘,实不相瞒,我一开春就要开始生产五叶风扇了。”林振华道,“但是,风扇从三叶变成五叶之后,叶片变窄了,要达到相同的强度,就要求钢板更厚一些。此外,你设计的叶面形状,比原来的复杂,用50吨的压力冲压无法成型,必须开到200吨的压力才行。”
刘向海点点头:“这倒是,我记得你不是从严元和那里淘了一台旧的200吨冲床吗,你们过去只当50吨的冲床用,现在开满负荷了吧。”
林振华道:“问题就出在这了。我们生产普通风扇的时候,叶片的模具是用铸铁制作的,在50吨压力下问题不大。但现在开到200吨压力以后,模具就吃不消了,冲一两百个叶片,模具就损坏了。我们现在决定改换成锻造模具,我们初步计算了一下,冲床压力是200吨,锻造模具的压力怎么也得到2000吨吧,这样模具才能在高压下不变形。”
“哦,看来始作俑者,还真的是我了。”刘向海笑道。
“怎么样,老刘,你在信里说已经帮我们协调好了,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去开锻?”林振华急切地问道。
刘向海道:“我们基地倒是有一台2000吨的模锻机,不过最近实验任务比较多,不可能腾出机时给你们用。我给你们联系一下两家造船厂,江南厂有一台万吨水压机,你们也都知道的,是1962年的时候咱们国家依靠自主力量建造的。不过,他们目前业务也很忙,而且收费也比较高,我考虑了一下,觉得你们也不一定需要这样大的压力,白白浪费钱也没必要。”
林振华笑着说:“老刘,这可不对,我还真想用万吨水压机来压这套模具,别的不说,将来当成一个文物,也能卖不少钱呢。江南厂的万吨水压机,那可是新中国举世瞩目的自主创新成果啊。”
刘向海说道:“这倒不假,像万吨水压机这样的利器,都是一个国家工业基础的象征啊。”
“怎么,你同意了?”林振华问道。
刘向海摇摇头:“算了,意义归意义,没必要用这么大压力的时候,非要浪费万吨机的机时,也太可惜了。我已经替你们联系了沪东造船厂,他们有一台捷克产的5000吨的锻机,帮你们开模足够了。”
“这倒也是。”林振华道。
“模具锻压之后,我们还要做机加工,需要租用一台立式车床,还要一台龙门铣。”彭刚在一旁提醒道。
刘向海点点头:“放心吧,彭师傅,这个已经联系好了,也用沪东厂的设备就可以了。你们只要按标准付费就行。”
林振华问道:“老刘,这都是你的面子吧?要不,凭我们一个小厂,人家哪肯把设备借给我们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