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海棠花开(二)(3/4)
周翔宇有两只袖套,办公时必定套在胳膊上,这样就保护臂肘不会磨损得太快。然而,周翔宇一天工作长达十七八个小时,天长日久仍不免磨损磨破,于是,便送去“红都”请裁缝织补,一用也是许多年。
衣服虽然旧了,会客时将衣服熨烫一遍,穿出来仍然整洁、挺括,再加上他潇洒大度的仪容举止,丝毫无损大国总理的风范。
周翔宇是体恤民情,愿意和百姓共同吃苦的人。他反对做形象工程,严控建造楼堂馆所。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地方和部门想要兴建大的楼堂馆所,对此周翔宇总是迟迟不批。他常对秘书们说:“要我批准,签个字很容易。可这是国家的资金,人民的血汗,我是提笔千斤重啊!”
1962年6月,周翔宇顺道去某市视察,当时某市刚建好一座新宾馆,当地负责人准备让周翔宇住到那里去,可周翔宇到宾馆一看坚决不住。周翔宇说道:“宾馆为何要盖得这样好?要知道现在全国有很多地方还比较困难哩,我不能住在这里!”
在视察中,周翔宇又发现该市还在新建的一个大礼堂,其中还有不少地方仿造了人民大会堂廊柱式建筑的样子,于是周翔宇当即说:“什么?你们把人民大会堂搬到这里来啦!”然后马上指示:“这个礼堂不能用!”
周翔宇清正廉洁,就连自己住的都很朴素。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翔宇一直在中南海西花厅内工作和生活。这是一间老屋,陈旧、阴暗、潮湿,到夏季时青砖地上常泛出一层白色的碱花,这无疑会损害周翔宇的健康,为此有关部门多次提出维修,但都被他拒绝了。
一次,秘书又以维修保护文物为名向周翔宇建议维修西花厅,这次周翔宇终于松了口,但明确表示“哪里坏了修哪里,绝不能铺张浪费”。
不久,周翔宇外出视察,秘书趁这个机会指挥维修工在潮湿的青砖上铺上了地板,并撤走了发霉的旧地毯换上新的,封严漏风的窗户,挂上了比较厚的新窗帘,此外还搬来两把沙发,同时把房梁重新油漆了一遍。之后秘书一算账,觉得应该符合周翔宇“尽量节约”的要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