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篇(5)(3/3)
韩国:暴鸢。
魏国:晋鄙。
兵力:
燕国:二十万。
赵国:十万。
秦国:十万。
魏国:八万。
韩国:八万。
五国联军兵力,加起来五十六万,甚至还要多。这是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名将组团阵营,也是诸侯兵力加起来最多的一次。这也是为什么历经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三代人的努力,打造强大的齐国,一战之后,齐国走下坡路的原因之一。
当然,此时的齐国,也不弱。
年年征战的齐国,武力也不逊诸侯。尤其是刚灭了西周建国、春秋是大国、战国有发言权、商业最发达、经济最好的宋国。齐国的武力,没有懈怠,装备也没有松弛。
五国联军兵多,还有名将助阵,这是优势。但,粮草是短板。还有,五国联军,各怀鬼胎,伐齐的心思不一。也就是说在联军这边,速战速决。
齐国有劣势,也有优势。对齐国来说,打持久战、消耗战,才能拖垮五国联军。
乐毅也知道,此战,关乎两国的国运,要么不打,要么一战而定乾坤。
济西之战,齐国和五国联军又会如何开打?
乐毅做为战国时代中后期著名的战将、军事家,知道一个道理:战事一开,燕国和齐国没有缓和的余地。
一战定国运,这是他要做的。不把齐国打趴下,燕国就会遭到齐国的报复性打击,离亡国的命运,就不远了。
燕昭王卧薪尝胆三十年,总算引领残破的燕国,走向了新的高度。此战不胜,不仅是燕昭王的心血全毁了,他也对不起燕昭王的那份知遇之恩。
这一仗,乐毅要打,还要打赢。乐毅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是一个实干家,善于谋定而后动。此时,他知道一个无法改变的现实:凭借燕国的实力,是撼动不了齐国。
但,有诸侯助燕,乐毅有五成把握。毕竟,齐国的综合国力、战力、实力和战将,不是摆设。无论哪个诸侯与齐国单干,都没有获胜的机会。五打一,才有获胜的可能。而且,获胜的机会,也是五五开。
乐毅看着齐国主将的意图,是打消耗战、持久战,并不想与联军直接开打。如果战事拖下去,对联军极其不利。可,他率领的五国之师,又不能突破敌将触子,精心布置的阵地。
也许是齐国当亡,燕国当兴。
乐毅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
五国联军和齐军开战,交战不久,齐军鸣锣收金。齐军因为主将指挥混乱,导致政令无法传达,齐国的阵营,一片大乱。
战将,不战,士兵也乱成一团。此时的齐国现状,用八个字形容最为贴切:将无战心,兵无战意。乐毅见状,把握战机,指挥联军发动攻击。齐军在联军的进攻下,纷纷逃离战场。
乐毅看着这滑稽的一幕,傻眼了,心想:齐军,怎么如此不经打。
那么,齐国这边发生了什么事,导致强大的齐国不堪一击,主将触子,一尘绝迹。进而导致,决定双方胜负的济西之战,齐国全面崩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