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首篇(4)(2/3)
然,大争之世,注定不会有太久的平衡。随着,周天子、燕易王、魏惠王、齐威王相继甍逝。秦惠文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挑战齐国。
这就是战国时代,重大的事件:秦借道韩魏以谋齐。
结果:秦、齐两国在桑丘,发生大战。秦国惨败,齐国大胜。
有种说法,桑丘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323年,齐威王时代。我个人认为,这个记载是错误的。毕竟,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秦国去挑战齐国,岂不是找打的份。桑丘之战,应该发生在齐宣王时代,很有可能是齐威王甍逝,齐宣王继位。秦惠文王借道韩魏,趁机伐齐。
桑丘一战,打破了秦国无敌诸侯的神话。公孙衍借着秦国惨败,再一次回到魏国,并给魏国新任之君魏襄王(公元前318年继位),送上了一份大礼:合纵攻秦。
魏襄王是魏国第三代国君,向往魏文侯、魏武侯时代。魏惠王屈辱时代,他亲身经历。因此,魏襄王继位后,个性很张扬,相当高调:吵着嚷着要打秦国,重拾先祖的荣耀。
公孙衍归魏,让魏襄王看到了希望。同时,魏襄王干了一件事:驱逐张仪,重用公孙衍。
魏襄王和公孙衍这对君臣,再次聚首,商议攻秦之策。魏襄王想打,公孙衍献上一个计策:合纵攻秦。
这一次,公孙衍的计策,简直是前无古人。在魏襄王的支持下,公孙衍的努力下,诸侯走在一起,合纵攻秦。这就是战国时代,有名的事件:韩、赵、魏、燕、楚,五国攻秦。这也是中原诸侯联合起来,第一次攻伐秦国。
倡导诸侯合纵伐秦的人,正是公孙衍。
为了给伐秦增加胜算,公孙衍还干了一件事,联络秦国北方的宿敌:义渠。
也就是说,公孙衍趁着秦国桑丘惨败,搞出了一个大阵仗:韩、赵、魏、燕、楚和义渠,一起攻打秦国。
此阵仗,足以填平山岳,阻断大河。
这里有个疑问:韩、赵、魏、燕、楚和义渠,为什么会联合起来讨伐秦国。这六国,总不能无缘无故就对秦国出手吧!既然要打,总会有原因。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六国会放下恩怨,联合起来攻伐秦国呢?
关键人物:公孙衍。
因为公孙衍合纵之才,成功说服了六国一起打秦国。足以说明,公孙衍配得起这几个字:一怒诸侯惧。
现在就来说一下六国打秦国的原因,先来看一下三晋:韩、赵、魏。
魏国和秦国争夺河西,历经几代人的恩怨。魏襄王继位,崇尚先祖魏文侯、魏武侯时代的辉煌。还有,秦惠文王干涉魏国国政,差点让他失去王位。因此,魏襄王对秦国的恨是最深。所以,由魏国牵头打秦国,没有商量。
赵国和秦国也有恩怨,尤其是赵肃侯二十八年。秦国趁着齐、魏联军伐赵,也趁火打劫,夺取了赵国西河之地。赵武灵王继位,秦国也来欺压,图谋赵国。
韩国伐秦的理由更加充分。秦国攻占了魏国西河、河东之地。秦、韩疆域交界。秦国和韩国是不能共存。魏、赵伐秦,韩国也不会错过削弱秦国的机会。
再加上,韩、赵、魏放下恩怨,携起手来应对诸侯。伐秦是三晋共同的目标。这也是公孙衍为什么能够再掀合纵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看一下燕国。
燕国和秦国不接壤,中间隔了一个三晋。秦惠文王的长女远嫁燕国,还有秦燕之好。三晋伐秦还说得通,燕国去凑什么热闹。
从残存的史料可以得出几个信息:
1、燕王哙想要证明燕国的存在(巩固地位)。
2、打压燕易后(秦惠文王之女)等外戚的势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