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5(2/2)
【注释】
①孟氏:即孟孙氏,鲁国专权的大夫之一。②阳肤:据说是曾子的学生。③士师:法官。④情:指犯罪的真情。
【译文】
孟氏任命阳肤做法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失去道义,民心涣散已经很久了。如果审案时发现犯罪的真情。应该哀怜同情而不要居功自喜。”
【读解】
法内无情,法外有情。
当一个法官,按法办理案子,自然不应河情。但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形,了解犯罪人的行为动机和导致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也是完全应该的。何况,在公正审案,公正量刑的同时,对罪犯由于社会的原因而犯罪抱以哀怜同情也是人之常情。谁说法官就非得是铁石心肠的人呢?
曾子的看法是,一方面要对由于社会和时代的原因造成犯罪的人抱以哀怜同情;另一方面不要因为自己审出一个案子而居功骄傲,沾沾自喜,因为这并没有什么可喜的。作为法官,可喜的应该是自己没有什么事情做,没有什么案子可审。正如孔子所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颜渊》)“必也使无讼乎”就是让人们没有官司可打,自然也就无案可审了。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当法官的也应有这种心理状态才是。或者可以拟为--
但愿世间无官司,何愁法庭铺灰尘。
------------------
墙倒众人推
【原文】
子贡曰:“纣①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②。天下之恶皆归焉。”
【注释】
①纯即殷纣王,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中国历史上暴君的典型。②下流:下游,地形低下众水流灌的地方。
【译文】
子贡说:“殷纣王的坏,并不像传说的那么严重。因此君子厌恶身居低下的处境,怕的是天下的坏处都归到自己的身上。”
【读解】
墙倒众人推,恶往一处归。
所谓“人情看冷暖,世态趋炎凉。”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的那样,一个人原来荣耀显赫,如日中天,“咳唾成珠玉,挥袂出凤云”一旦星移斗转,风流云散,甚至身败名裂,那就会墙倒众人推,,被说得一钱不值,甚至连原先的赫赫功绩也往往会被染上一层阴谋的色彩。倒是一切的罪恶,一切的坏名声都被做成大帽子一古脑儿地戴到了那人头上。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子贡不愧为孔门高足,居然敢说出殷纣王并不那么坏的话来,虽然并没有为纣王平反的意思,但说出这样的话来已经是不容易的了。
更不容易的是他看到了人心的趋向,指出君子可千万不能不慎重,一定不要犯下大的错误,不要让自己处于低下恶劣的被攻击的处境。否则,墙倒众人推,恶往一处归,那任你是谁也是受不了的。
懂得了这个道理,无论你是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好,只要是在人群之中生活,就要谨慎从事,避免居于“下流”的处境,以免被众人推倒的墙压得喘不过气来。
------------------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原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读解】
在“晋灵公不君”的故事中,士会劝晋灵公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所谓暇不掩瑜。日食月食,太阳月亮暂时好像被黑影遮住了一样,但最终却掩不了太阳月亮的光辉。君子有过错也是同样的道理。有过错时,就像日食月食,暂时有污点,有阴影;一旦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君子原本的人格光辉又焕发了出来,仍然不失为君子的风度。
另一方面,对于一个有地位的君子,也就是领导人来说,就像太阳、月亮一样,居于高处,并且大家都看惯了他光辉的形象,不像一般人,亮不亮没关系,反正也没人注意。居于高位的领导人一旦犯错误,很容易被大家发现,就像太阳、月亮一样,稍有有一点点黑,就被人们觉察到了,所以尤其需要谨慎,一言一行都要注意。当然,你一旦改正错误,那也很容易被大家发现,因为大家都仰望着你嘛。
以上两方面就是子贡说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的意思。不过,孟子认为,古代君子的过错的确如子贡所说,像日食月食一样,但他所处那个时代的所谓“君子”,却是将错就错,文过饰非,已完全没有“日食月食”的风度了。(《孟子·公孙五下》)
孟子距子贡的时代并不很遥远,而我们今天距孟子的时代却是远之又远。“君子”之过,是如日月之食让人仰望,还是将错就错,文过饰非呢?
------------------
圣人无常师
【原文】
卫公孙朝①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②,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注释】
①卫公孙朝:卫国大夫公孙朝。②文武之道:周文王、周武王之述孔子自认为是文武之道的继承者。
【译文】
卫国大夫公孙朝向子贡问道:“仲尼的学问是跟谁学的呢?”子贡说:“周文王、周武王的圣人之道并没有坠落在地上,而在人们的掌握之中。贤能的人掌握了它大的方面,不贤能的人掌握了它小的方面,没有什么地方没有文武之道。我的老师什么地方不可以学习呢?他又何必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老师呢?”
【读解】
孔子自己说过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所以,他的确不是什么名牌大学毕业,也没有跟什么名教授做过学问,而实实在在是一个“天涯何处无老师”的人。
所以,当公孙朝向子贡提出问题,要查询圣人的师门时,遭到了子贡雄辩而有力的反诘。按照子贡的说法,圣人无处不可以学习,无人不可以学习,只要是合于文武之道的就行。这种看法在唐代韩愈那篇著名的《师说》里得到了发挥。韩愈说:“生乎是前,其闻道也因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平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就是子贡在这里描述孔子学习的状况。
圣人无常师。我们这些平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