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8(1/2)
人生三戒。
少年时戒的是性的问题。就像我们今天戒黄色读物和影视对青少年的影响一样,主要是希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减少青少年犯罪,增进社会稳定。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不为中、老年时代留下身体方面的祸根。不少人中、老年时代时的疾病都是青少年代纵欲过度而埋下的病根。
壮年时戒的是斗的问题。这里的斗不是指打架斗殴,而是指精神方面的争强斗胜。时时处处都打跨人家,而让自己出人头地,高人一等。这是典型的中年人的毛病,多半也会种下冠心病之类的病根。
老年人戒的是得的问题。这里的得是指贪得无厌,许多人有一种看法,就是人越老越吝啬,越老越贪婪。不知这是不是一种偏颇的看法,但这方面的故事也的确有很多就是了。好在圣人一共也只提出了人生三戒(而不像猪悟能那样“八戒”),而且三戒还处于人生三个不同的阶段。所以,对每个人来说,随时需要做到的实际上也就只有一戒罢了。
问题在于,怎么戒?
朱熹《论语集注》引范氏的话说:“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的是血气;戒于色,戒于斗,戒于得的是志气。君子养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这实际上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用志气去控制血气。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用理性的缰绳去约束那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
别乱跑啊,你那奔突的马!
------------------
该不该有所畏?
【原文】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①,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2)大人,侮圣人之言。”
【注释】
①大人:指地位高的人或德行高的入,这里两方面的意思部有。(2)狎(xia):态度不庄重的亲呢。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德行高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而下敬畏,轻佻地对待地位高、德行高的人,轻侮圣人的。”
【读解】
一个人该不该有所畏?
有一句话说:“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这句话作狭义的理解是有道理的。但如果作广义的理解,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指一个人应该天不怕,地不怕,没有什么可畏惧的,那就不一定妥当了。试想,没有什么可畏惧的,岂不是连走私贩毒,shā • rén越货,铤而走险都不怕了吗?
那我们拿这个人可真是难办了!
所以,一个人总不是要有所畏才好。
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这是孔子所要求我们的。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三大方面的问题:天命关于信仰,大人关于社会规范,圣人之言关于思想权威。一个人有了这些敬畏、信仰就会有所皈依,生活就会有所规范,思想就会有一个中心。在此基础上活着,生活才会觉得有目的,人生才会感到有意义,一切的事业感、成就感,才会油然而生。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这些敬畏,这些信仰、规范和中心,那就会恣意妄行,无视社会思想和行为规范,无所不为,无恶不作,因而是非常危险的。
这大概就是有所畏的哲学,有所畏的辩证法吧。
------------------
天才、勤奋者与懒汉
【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读解】
这是根据天赋和学习态度来划分的四个等级。生而知之者是智力最上等钓人,具有非凡的天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天才人物。因而知之者是一般勤奋好学的人,天赋虽然没有什么特出的地方,但通过刻苦学习仍然可以读大学,做研究生等成为有用的人才。这是第二等级的人。困而知之者是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才知道努力学习的人,“书到用时方恨少。”这种人,作个不恰当的比拟,有点像我们今天读电大,成人自修大学或职工夜大一类学校的人。按照孔子的看法,属于第三等级的人。最后还有一种困而不学的人。明明已经在生活与工作中感到非常困难了,却仍然不愿意花,久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而是以滥为滥,打牌喝酒“混”日子。这种人,按照孔子的看法,是属于最下等的不可救药的人。既然有这样四个等级的划分,那么,孔子自己属于哪个等级的人呢?以我们的看法,他当然应该属于天才的级别,是生而知之的了。可他自己却并不这样认为,在《述而》篇里,他曾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见,他自己排队是在第二个等级里,也就是学而知之的人。圣人如此,我们自己对号入座,又该属于哪一等呢?
------------------
君子的九种思虑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1),见得思义。”
【注释】
(1)难:指患难,引申为后果、后患。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虑:看的时候要想想看清楚了没有;听的时候要想想听明白了没有;侍人的脸色要想想是否温和;对人的态度要想想是否恭敬;说话要想想是否忠诚;做事要想想是否认真;有了疑问要想想怎样向人请教;遇事发恕时要想想后果;有利可得时要想想是否正当。”
【读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