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6(1/3)
治理,用利法去约束、指挥,那就更难了。因为这已不是消极被动地守成,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树,是以攻为守了。
智、仁、庄、礼,是四个层次的修养和要求,四个层次做一到才能达到完善的地步。而一般人是很难都做到的。其实,不只是从政如此,诸如我们一般性地做事业,做生意,有这个道理。比如说在我们今天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不少人抓住了时机,又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优势,一“下海”就适逢其会,春风得意地“发了一发”,赚了一把。但由于不能“仁以守之”,贪心不足,该煞车的时候不知道煞车,结果一夜之间又成为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如此等等,其实都有一个“得”与“守”的关系在内。
从这些角度来理解,孔子的话就不仅仅局限于行政的范围,而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与事业密切相关了,所以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
小知与大受
【原文】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从小处得到赏识,但却可以成大器;小人不能成大器,但却可以从小处得到赏识。”
【读解】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
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又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子张》)
所有这些论述,都与这里所说的“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有关。都是谈的人的器识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提醒我们看人从大处着眼,而不要拘泥于细微末节。因为真正的君子,一个能咸大器的人,他在细节上不一定有什么很突出的表现,不一定为人所知,而一个不能成大器的小人,则很可能在细节上显露出来,为人所赏识。所以,如果以小节看人,很可能一个真正大智慧的君子还不如一个小聪明的人,那就的你看走眼了。
所谓“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说到底,还是一个大智慧与小聪明的问题。知人论世,尤其是领导者知人善任,选拨人才,不可不注意这方面的大问题。
------------------
民之于仁,甚于水火
【原文】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
孔子说:“老百姓对于仁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与火的需要。水与火,我还看见因跳进去而死了的,却从没有看见过因实践仁德而死了的。”
【读解】
水与火满足的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仁却满足的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换句话说,水与火满足的是人的动物本能或人的自然属性,而仁却满足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超出动物本能的部分,亦即其社会属性。当然,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二者也不可作完全割裂的划分,这是不言而喻的。
就强调人的精神需求,人的社会属性方面而言,的确可以说老百姓对仁的需求超过了对水与火的需求。何况,水与火虽然是人类的基本生活离不开的东西,但火还时常对人类造成危害,不那么友好,甚至当你不小心落入水里或火之中时,还会要了你的命.而仁却绝不会危害人类,不会要谁的命。至于说到“杀身成仁”,那也不是“仁”本身shā • rén,而为了“仁”而自愿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不能归罪于仁本身。
所以,仁是人类真正的朋友,也是老百姓的精神支柱。
------------------
当仁不让
【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只要是行仁义的事,就是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
【读解】
通权达变的学说。
在《里仁》篇里,孔子曾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无可无不可,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就行。”所以,孔子的学生说他是“毋必,毋固。”(《子罕》)不死板,不固执。
孟子更是赞美说:“该快就快,该慢就慢,该做官就做官,该辞职就辞职,这就是孔子啊。”“孔子是圣人中最识时务的,是集大成者!”(《孟子·万章上》)
识时务者为俊杰。
回到“当仁,不让于师”来看。凡事让于师是遵从师道尊严,当然不错。但是,只要是行仁义的事,也就不能拘泥了。这里又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方面的意思是说,当自己的意见和老师的意见发生分歧时,老师错了,自己是对的,这时就不必谦让,而应该坚持自己正确的看法。这也就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那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当仁,不让于师”的另一个方面意思是说,只要是行仁义的事,就要自靠奋勇,积极主动上前,而不要谦让于其他的人。比如说大家选举你当人民代表、职工大会代表什么的,为大家服务,为民众疾呼,有什么可谦让的呢?
既然连老师都可以不必谦让,其他自然都不在话下。所以我们今天大都说“当仁不让”而省去“于师”两个字。那意思是说,只要是行仁义的事,合于仁义,那就什么人都不必让了。
------------------
贞而不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