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5(1/2)
)不怪靶子不正也罢,不怪比自己射手导好的人也罢,总之都是要求从自身找原因。俗话说得好:“会怪的怪自己,不会怪的怪别人。”四川方言对那种不会怪自己而只会怪别人的行为更有生动的讽刺,叫做:“人穷怪屋基,屙屎不出怪茅厕(si)。”话虽然过于俚俗,但却合于圣人的雅意,那就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原文】
子曰:“君子矜①而不争,群而不党②。”
【注释】
①矜:庄重自尊。②党:这里指结党营私,搞宗派。
【译文】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读解】
矜而不争是庄重自尊,自己对自己很有信心,但却并不骄傲自满,所以也就不会去和他人争强斗胜。
群而不党也就是孔子在《为政》篇里所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周而不比就是群而不党,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
君子出于公心,小人囿于私利。
出于公心所以能胸怀宽广,纳百川而归于海,搞五湖四海而不搞拉帮结派。
出于私利所以就心胸狭窄,结党营私而排除异己,搞宗派主义而不讲道义原则。
君子小人,周比群党不同。
说起来的确如阴阳清楚,昼夜分明,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总是雾晨黄昏,阴晴不定,难以识别得清楚。
没有别的的办法,只有靠我们在生活中积累经验,细心观察,提高识别能力,以免上当受骗。
------------------
不以言举人,不因人废言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某人的话说得好就推举他,也不因为某人不好就否定他的一切言论。”
【读解】
因为“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话说得好的人不一定品德高尚,所以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能够只听他说得好便以为一切都好,轻易地去推举他。
另一方面,一个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好,甚至简直就是个魔鬼撒旦,但只要他说的话有道理,就应当采纳接受,而不应该以“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断然否定。
máo • zé • dōng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里说得好:“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一我们就照你的办。
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个人原来荣耀显赫,如日中天,“咳唾成珠玉,挥袂出风云。”说出的话都是金玉良言,句句是真理。后来星移斗转,风流云散,甚至身败名裂,原来所说的一切似乎也都成了fǎn • dòng言论,成了粪土,批倒批臭,任何人不得再说。阴差阳错,倒是免费给了那人以专利权。
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因人废言。在圣人看来,不是君子风范。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读解】
在《里仁》篇里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时,曾子曾概括“夫子这道,忠恕而已矣。”把“恕道”作为“夫子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颜渊》篇里,当仲弓向孔子问什么是仁时,孔子也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仁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仲弓推荐。在本章中,圣人又再次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作为终身奉行的座右铭推荐给他的高材生子贡。人们遇事常说:“将心比已。”又说。“人心都是肉长的。”这实际上正是在推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问题在于,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人恰好是自己不想做的事,就想让别人去做;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巴不得卖给别人。相反,自己想做的事,自己钟爱的东西,就不那么愿意与别人分享了。所以,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所以会如此,其基本原因在于凡事都很少为他人着想,而是为自己着想。说到底不是一个私字在作怪。其实,我们也看到,在《公冶长》篇里,子贡自己曾经说过:“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无加诸人。”这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当即孔子就说:“子贡啊,这不是你做到了的。”可这里又要子贡终身这样做。这一方面说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重要,另一方面又说明它的确很难做到,就是连孔门的高足之一子贡也如此。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是孔门儒学中的顶上功夫之一,也就是我们在前面(《公冶长》)所说过的:“‘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青天虽不能上,但心向往之,努力追求不是可以的吧!
------------------
小不忍则乱大谋
【原文】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惑乱道德。小事情上不能忍耐,就会打乱大的计谋。”
【读解】
巧言乱德也就是《学而》篇里所说的“巧言乱色,鲜矣仁。”
小不忍则乱大谋却很有些阴谋哲学的味道,其核心就是一个“忍”字。
所谓“心字头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祸自消。”所谓“忍得一时之气,免却百日之忧。”
忍什么?
“忍小忿面就大谋。”(苏轼《留侯论》)
这是忍匹夫之勇,以免莽撞闯祸而败坏大事。
忍小利而图大业。
这是“毋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忍辱负重。
勾践忍不得会稽之耻,怎能卧薪尝胆,兴越灭吴?韩信受不得kua • xia之辱,哪能做得了淮阴侯?甚至也包括忍“妇人之仁。”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是叹?”(陆龟蒙《别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