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 分节阅读 59

分节阅读 59(2/2)

目录

孔子的自白给我们以“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感觉。

而庄子却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的。知道了这一点而仍然要去追求知识,那就更危险了啊!”(《养生主》)这样说来,孔子岂不是危险又危险了吗?但他却做了圣人。

同样感到生命有限,学海无涯,儒者和道家的态度却是迥然不同,让我们看到在知识问题上儒道两家的明显分野。

------------------

人才难得,也不在多

【原文】

舜有臣五人①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②”。”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③”,于斯④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⑤,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注释】

①五人:指禹、稷、契、皋陶、伯益。②乱臣十人:乱,即治。乱臣即治国之臣。十人指周公姬旦、召公姬奭、太公姜尚等,其中包括武王的妻子邑姜,其他九人治外,邑姜治内。所以下文说:“有妇人焉,九人而已。”③唐虞之际:指唐尧、虞舜之后。之际,之后。传说尧在位的时代叫唐,舜在位的时代叫虞。④斯:这,指周武王的时代。⑤三分天下有其二:据说当时天下分为九州,归周的已有荆、梁、雍、豫、徐、扬六州,只剩下青、兖、冀三州属殷纣王了。

【译文】

舜有五位贤臣便使天下大治。周武王说:“我有十位治理天下的贤臣。”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虞舜以后,武王时人才最为兴盛,但十位人才中还有一位妇女,男人不过九人罢了。周朝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向殷朝称臣。周朝的德行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读解】

人才难得,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就以历史传说中最好的虞舜时代来说,才得五个贤臣,周武王时也才十个,其中还有一位贤内助,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臣”。

另一方面,人才也不在多。不仅虞舜、武王时代只有五个十个,就是后世的汉高祖,不也就张良、萧何、陈平三杰吗?而且,“艄公多了打翻船”,能干人太多聚在一起,反而会出问题。所以水镜先生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想不到刘备竞一下得了两个,结果反倒难安天下了。这是《三国演义》中的公案,其实,它所反映出的,正是人才是否越多越好的问题。以我们今天的情形而论,一个单位,一家公司,人们往往以“人才济济”来形容它的实力雄厚,兴旺发达。其实,这里的“人才”大有讲究。什么“人才”?领导是领导的人才,秘书是秘书的人才,公关是公关的人才,打字员是打字员的人才,甚至,看大门是看大门的人才。这里也牵涉到另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单位,一个公司,到底领导人多还是领导人少更好的问题。事关体制,我们谨记圣人的教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不便深说了。

但有一点还是可以说的: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多而在能;一方面,精兵能将难得;另一方面,也不能多得啊!

------------------

子罕第九

本篇重点谈论个人的修养、人生的进退,其中论气节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等走众口传诵的名言。挖全篇原文共31章,本书选15章。

君子不言利

【原文】

子罕①言利与命与仁。

【注释】

①罕:副词,少。

【译文】

孔子很少谈论利、命与仁。

【读解】

孔子是不是很少谈论这几种话题?

我们看《论语》一书中,讲利的只有六次,讲命的大致八到九次.应该说是谈得很少的了。但讲仁的地方,在《论语》中却比比皆是,为什么还说他很少谈论呢?关于这个问题,研究家们有种种说法.但不少都过于牵强,过于拘泥。其实,我们的看法非常简单,这里说他很少谈论仁,主要是说他很少从正面给仁下定义.解释到底什么是仁。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后来的儒者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来理解仁的概念,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孔子之所以很少从正面来解释仁是什么,是因为仁这个问题大大了,不是随随便便可以谈论得清楚的,就像我们今天经常说到生命、人生,但绝不轻易谈论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这类话题一样。其实,孔子罕言命也是因为这个问题很难说得清楚,所以不轻易谈论。

至于说到孔子罕言利,原因倒不是因为说不说得清楚的问题了。而是因为他把“利”与“义”作为一对对立的范畴来加以对待,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重义而轻利,所以很少去谈论它。正是因为孔子的这种态度,形成了后世儒者的传统。所谓“君子不言利”,是不是就从孔子的“罕言利”开始呢?

当然,时代发展到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情况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君子不言利”也变成了“君子不羞于言利”,甚或更加不碍口作羞地宣称:“君子也要言利。”

但不知“罕言利”的圣人面对今天这种情形会有什么感想?是否会发出“人心不古”的感叹呢?

------------------

博与专的问题

【原文】

达巷党①“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②”。子闻之,谓门弟了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

①达巷党;名叫达的晨巷。巷党为一个词,即里巷。②无所成名:直译为“没有成名的东西”,也就是不好说在哪方由有特别著称的专长。

【译文】

达巷的一个人说:“博大啊,孔子!学问广博而无法称他为哪一方面的专家。”孔子听到后对自己的学生说:“我专门做什么好呢?专门赶马车好呢?还是专门射箭好?我赶马车好了。”

【读解】

在《为政》篇里,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器”的话,要求君子不要像一个器皿一样,只能派某一方面的用场,而应该博学而才能广泛。努力使自己成为能适应各个方面的通才。在这里,借达巷人的口,使我们知道,孔子不仅是这样要求别人的,他自己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这里牵涉到博与专的问题。这个问题仔细考究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实际上,博与专不是可以如此清楚地割裂开而让人选择的。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后,一方面是分工越来越细,因而越需要专门的人才;另一方面是专业人才越来越需要有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够“专”得起来。所以,一方面的确如孔子所说:不要像一个器皿一样,只能派一种用场,装酱油就装酱油,装醋就装醋。如孔子在这里听到达巷人的话后风趣而幽默地所说的那样,驾车就驾车,射箭就射箭。而是除了驾车,去一所驾校学两个月拿一个驾驶执照外,还要去学电脑,学英语,如此等等,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而多才多艺的人。但是,另一方面,没有哪一方面的专长,或者说没有一技之长,在今天的社会里也是寸步难行的啊,弄不好,就会成为人们所挖苦的“样样懂,门门瘟”,恐怕连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还找不到呢,那就只有失业了罢。

所以,更为理想的追求实际上不是“博学而无所成名”,而是要既博学又要有所成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又博又专,“样样懂,门门精”。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圣人其犹难诸?”恐怕连圣人也难以做到吧?又何况我们这些等闲之辈呢!

------------------

宝剑锋从磨砺出

【原文】

大宰①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日:“因天纵②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③。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释】

①大(tai)宰:即太宰,官名,辅佐君主治理国家。这里的太宰是指吴国的或宋国的,已不能确认、②纵:伯,让。③鄙事;鄙贱之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