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7(4/4)
【注释】
①陈司败:陈,陈国;司败,即司寇,官名,主管司法。②昭公:即。鲁昭公,鲁国的国君。③司马期:孔于的学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④党:这里是包庇,偏袒的意思。⑤取:同“娶”。6为同姓;鲁为周公之后,吴为太伯之后,都姓姬。7又吴孟子:当时国君大人的称号一般是由她生长那个国家的国名加她的本性,如鲁娶于吴,这位夫人就应叫吴姬,这样叫就明显地暴露出鲁昭公违反了”同姓不好”的礼法,所以改称为“吴孟子”,回避了姓姬的问题。“孟子”可能是这位夫人的字。
【译文】
陈国的司寇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孔子走了以后,陈国的司寇向巫马期作一作揖,请他走到自己的面前来,然后说道:“我听说君子不偏袒人,难道君子也偏袒人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一位夫人,因为是同姓,所以讳称她为吴孟子。鲁君这样做如果都算是懂得礼的话,还有谁不懂得礼呢?”巫马期把这番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孔丘算是有幸,一旦有了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读解】
鲁昭公违背了同姓不通婚的规矩,所以被陈国的司寇认为不懂礼。
看来,古人还懂得同姓不通婚的优生学哩。
当然,我们在这里不是讨论优生学的问题,而是讨论孔子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就高兴的问题。
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跳起八丈高,横眉毛竖眼睛就不错了。哪里还会有什么“有幸”的感觉呢?
不过,仔细想想孔子所说的话,想想他为什么会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便感到“有幸”,的确也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自己有了错误别人能指出来,总比自己有了错误没有人愿意或没有人敢给你指出来好啊。尤其是做领导的,做师尊的如果没有人愿意或没有人敢给你指出缺点错误,那你多半都已成了孤家寡人了罢。须知,“孤家寡人“是皇帝的自称,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在这个早已废除了帝制的民主时代,你能够生得下去吗?
所以,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地位的人,当听到别人指出你的什么过错时,一定不要恼羞成怒,暴跳如雷,而要学习学习圣人的涵养,闻过则喜,把它当作一件“幸事”接受下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使自己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而不是一个可怕的人,一个没有人愿意或没有人敢给你提意见的人。
------------------
节俭总比奢侈好
【原文】
子曰:“奢则不孙①,俭则固②。与其不孙也,宁固。”
【注释】
①孙:同“逊”。②固:固陋,寒伧。
【译文】
孔子说:“奢侈显得骄傲,节俭显得穿沧。与其骄傲,宁可寒伧。”
【读解】
当鲁中人林放问孔子关于礼仪的问题时,孔子也回答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与这里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
奢与俭的问题,就通常意义的理解是一个经济问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物质享受的问题。这个问题大而言之受时代风气影响,比如说,我们在50年代、60年代乃至70年代都是提倡勤俭节约,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到80年代、gO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奢侈排场之风也就滋长起来,以致到了令老一辈人咋舌的程度。小而言之,这个问题则受个体生活原则和世界观的来制约,一般说来,比较传统、保守的人崇尚节俭,比较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