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7(3/4)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师的。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自己就可以改正。”
【读解】
三人行必有我师。那么,天涯何处无老师?真正好学的人是不拘于专门固定的老师的,随处都可以不耻下问。
从另一方面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里仁》篇里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老师的优点固然值得我们学习,老师的缺点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关键是不要盲目崇拜。
当然,说是这么说。事实上,老师在我们的眼中多少有些理想化的色彩,有的还环绕着神圣的光晕,使我们恰恰难以分辨哪是他们的优点,哪是他们的缺点。
所以也就只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罢
------------------
不要冒充内行
【原文】
子曰:“盖①有不知而作②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③之,知之次也。”
【注释】
①盖:大概。②作:创作。③识(zhi):记。
【译文】
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懂却能凭空创作的人吧,我没有这样的才能。我总是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用心记下来。我是属于次一等的智力。”
【读解】
所谓次一等的智力就是“学而知之者,次也”,相对于“生而知之者,上也”(《季氏》)的天才而言。
正因为是次一等的智力,不是天才,所以要多闻多见,也就是“敏而好学”。也正因为是次一等的智力,需要“敏而好学”,所以不能“不知而作”,而是“述而不作”。
可见,这一段实际上是孔子对自己学风和做学问态度的概括性自我介绍,包括了在其他地方谈到的“述而不作”、“敏而好学”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等好几方面的内容。
同时,孔子之所以这样自我介绍,也是针对当时存在的“不知而作”现象有感而发的。孔子的意思是说:那些自己不懂却能够凭空创作的人大概是天才吧,我可没有这样的天赋才能,我的一切都是靠学习而得来的,所以,我的写作也好,我的教书也好,都是言之有据的,不敢乱来。
“不知而作”的人却恰恰相反:自己不懂而又“硬撑”,处处冒充内行。这种人做事,小则贻笑大方,大则害己害人,甚至祸刚大民。孔子正是看到了这种“不知而作”风气的严重危害,才现身说法.以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反对“不知而作”的行为。所以,我们也绝不可以小看了它的危害性。
------------------
闻过则喜
【原文】
陈司败①问:“昭公②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③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④,君子亦党乎?君取⑤于吴,为同姓6,谓之吴孟子7。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出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