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6(1/3)
优,自然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
圣与仁的不同境界
【原文】
子贡曰:“如果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①!夫②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①病诸:病,不足。诸,“‘之乎”的合音。②夫:发语词,在句首起提挈作用。
【译文】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施恩惠给老百姓,帮助大家过上好日子,怎么样?可以说是做到仁了吗?”孔子说:“岂止做到了仁,那简直就是圣了!就是尧舜恐怕都还没有完全做到呢!至于说仁,那不过是自己想有所作为,也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让别人飞黄腾达。能够将心比己,推己及人,这就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读解】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实际上就是“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的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必也圣乎!”的境界。这当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不仅一般人做不到,在孔子看来,就连尧舜那样的圣人也没有完全做到。
仁的境界就不一样了。仁的境界,只要你努力就能达到,因为那不过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罢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当自己想做什么的时候也想到别人想做什么。将心比己,推己及人。说到底,也就是曾于所概括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面“忠”的一方面,加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的一方面,就完整地构成了孔子所谓“一以贯之”的“道”。这个“道”不是别的什么,就是“仁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圣的境界是天才和英雄的境界。所谓时势造英雄,天才和英雄的业绩实际上不是单凭个人努力就能创造出来的。所以也可以说,圣的境界实际上不是个人的境界。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而仁的境界则是普通人所能企及的境界,是从我们自己身边做起的境界。所以,我们所能做到的,也不过是努力实行仁道,使人人都有一颗仁爱的心而已。
------------------
述而第七
本篇主要记述孔子本人的思想、志趣与行为,其中有不少名言警句,如“述而不作”、“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举一反三”、用人则行,舍之则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全篇原文共38章,本书选17章。
述尔不作,信而好古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①。”
【注释】
①我老彭:“我”在此处表示亲切。老彭,商朝的贤大夫。
【译文】
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私下里与老彭相比。
【读解】
这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形象。
之所以达而不作,是因为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所以就述而不作了。
从孔于的实际文化活动来看,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的确都是编辑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并没有哪一项是他自己的创作。
可是,他的“述”却是非常不简单,用朱熹的话来说,是“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其功则倍于作矣。”(《论语集注》)
当然,绝对的述而不作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无论你编辑也好,整理也好,总得反映出编辑整理者的眼光和取舍旨趣,更不用说还有“删”、“定”、“赞”、“修”的工作在内了。所以,所谓“述而不作”,多半是“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郭沫若语)实际上是有所“作”。
相反,倒是我们今天不少“作而不述”,专门“创作”的人,不是空谷来风,令人不知所云,就是“千古文章一大抄”,东拼西凑,而以天才的创作家自居,“著作等身”,欺世盗名。
这种人,听听圣人自谦“过而不作”,不知私下里到底有何感想?是不是以为自己远在圣人之上呢?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原文】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②于我哉?”
【注释】
①识(Zhi):记。②何有:有什么,意思是没有什么了。
【译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