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9(2/2)
①这句的“得”’宇应是”去”字之误,②恶(Wu)乎:哪里,怎么。③造次:匆忙,仓促。①颠沛;穷困,受挫折。
【译文】
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君子一旦离开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任何时候—一哪怕是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读解】
我们今天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道”?合法之道。
说到底,也就是仁义之道—一仁道。
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础,生活的原则。所以,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绝不能违背这个基础和原则。用孟子的话来说,还是那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当然,这里的前提是要有生活的原则。对于那些“跟着感觉走”,甚至“过把瘾就死”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了。面对激烈的竟争,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只要能达到目的,不择一切手段,还有什么仁道的原则可遵循呢?如果说有,那也是“盗亦有道”的原则——目的就是一切。
这已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选择问题了。
------------------
从人的过错中识别人
【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①。观过,斯知仁矣。”
【注释】
①党:类别,类型。
【译文】
孔子说:“人的过错各有不同的类型。观察一个人的过错也可以知道这人有没有仁心。”
【读解】
观过知仁,实际上也就是从一个人所犯的过错中识别人。这是很有意思的考察人的方法。
据《后汉书·吴祐传》记载,有一个叫孙性的人私自搜刮老百姓的钱买来衣服孝敬父亲,父亲知道后大怒,孙性也知道自己做错了,便拿着衣服去向吴拓自首。吴拓问明缘由后说:“因为孝敬父亲而承受了污秽的名声,这就是‘观过,斯知仁矣!”不仅没有处罚孙性,反而将衣服送给了他,让他去孝敬父亲。
这就是“观过知仁”方法的实际运用,这种方法蕴含着从反面看问题的辩证思想,说它有“一分为二”的观点也无不可。因为,每个人都难免会有过错,但过错的性质有所不同。有的过错是“十恶不赦”的,有的过错却有种种复杂的原因,比如说动机不错,但结果造成错误。如此等等,都需要我们作细致的观察、分析,找出他之所以犯错误的原因,从他的过错中进一步认识他的品质,发现他的优点和长处,从而加以合理的利用。
这种“观过知仁”的方法,是不是应该编入“人才学”或“思想政治工作学”的教村中去呢?
------------------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上悟得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读解】
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朝闻道,夕凡可矣!”正是一种探索真理,献身真理的态度和精神。
夏明翰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真理比生命更重要,自然可以“朝闻道,夕死可矣!
绝对的理想主义者是能够做到死而无憾的。
------------------
读书人不以吃穿为追求
【原文】
子曰:“士①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注释】
①士:“士”在古代有多种含义,是一种特殊的阶层,总起来说,是指有知识,有修养,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论语》中的“士”则多指读书人,即知识分子。
【译文】
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读解】
按照孔子的观点,一个人既已主志献身于精神方面的事业,就不应以吃穿等物质方面的生活为追求,因为他的。。思不能被物质方面的欲望所分占。
这种观点在过去的时代是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但自从进人商品经济的时代,物质文明的诱惑日益渗透精神的领域后,这种观点遭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一代的读书人已不可能完全清楚地分开精神追求与物质生活追求的界线。进高档酒谈,穿名牌服装已绝不仅仅是一个物质享受的问题,而转化为一种精神方面的标记和象征。所以,范文澜式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也好,陈景润式的追求“哥德巴赫猜想”的精神也好,似乎都已被所谓“雅皮士”的追求所取代了。
所谓“雅皮士”的追求,正是“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既要立志于精神方面的追求,又要高档次的物质生活享受。
这当然是孔圣人所不能同意的。
------------------
天下事无可无不可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之与比③。”
【注释】
①适:可。②莫:不可。③比:紧靠,为邻。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无可无不可,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就行。”
【读解】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有什么是非不这样不可的,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原则就行。
这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子罕》),通权达变的思想。正如孟子对他的赞美:“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人,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只有“义”是唯一的标准。所以,孔子又被称为“圣之时”,是识时务的圣人。
是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凡事要取一种灵活洒脱的态度,只要是不违背大原则,过去一点过来一点,先一点后一点,左一点右一点,无关宏旨,不伤大雅,也就无可无不可了。
这一点,似乎更符合现代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
不过还是需要提醒一句:前提是“义之与比”—一正义的原则可是万万丢不得的。
------------------
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心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