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79(1/2)
但他始终坚持党的原则,与之进行坚决斗争。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
收入《朱德选集》。
(卢创坚)
朱三太子秦
朱三太子秦
清康熙时发生的反清事件。清初,流传明崇祯帝第三子尚在民间,一些人即以“朱三太子”为号召,举兵抗清,清廷大力搜捕,史称“朱三太子案”。康熙十二年冬(1674年1月),北京有杨起隆者,诈称朱三太子,组织旗下奴仆、佃户,密谋起事。因事机漏泄,为清廷镇压,起隆逃走。十九年,在陕西汉中捕获自称朱三太子慈璊的反清者,讯即起隆,然清廷指其假冒,在京磔死。三藩乱时,福建蔡寅亦诈称朱三太子,拥众数万,与tái • wān郑经勾通反清,被清军击败于天宝山。康熙四十年后,江苏太仓、浙江大岚山等处反清力量均称拥立朱三太子。四十七年正月,捕获在浙江大岚山起兵抗清的张念一(念一和尚),四月,清廷根据他的口供在山东汶上县捉获张姓父子,指为起义军所拥立之朱三,押解至浙审问。张供认本名朱慈焕,系崇祯帝四子,长期流落河南、浙江等地,先后改姓王、张,以课读糊口,时年已七十五岁,与江南、浙江等处反清力量并无关系。但清廷指其伪冒明裔,以“通贼”罪仍将朱氏父子解京处死。朱三太子一案从此遂寝。
(史志宏)
朱思本
朱思本
(1273~?)元朝地理学家。字本初,号贞一。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祖父以科举仕宋,故思本自幼熟读经史。后因“厌世溷浊”,入龙虎山为道士。大德年间至大都,初师事玄教大宗师张留孙,留孙死后,助玄教大宗师吴全节管理江南道教。至大四年至延祐七年(1311~1320)十年间,利用奉命代天子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的机会,周游南北,足迹遍及今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访问当地父老,寻求故迹遗址,考察郡邑沿革,核实山河名称,验证《要迹图》、《樵川混一liù • hé郡邑图》等古地图。历十年,著《舆地图》两卷。朱思本采用裴秀、贾耽“计里画方”法,先制成各地区分图,再合而为广长各七尺的大图。其精确程度超过前人,是中国制图史上的杰出创造。明罗洪先据该图增补为《广舆图》,基本上保留了《舆地图》的面貌。至治元年(1321),朱思本主持江西玉隆万寿宫。后来又至大都助吴全节管理道教事务。他还善诗文,与文坛名流虞集、范梈、柳贯、袁桷、许有王等交往甚密。著有《贞一斋诗文稿》两卷。约死于元统、至元年间。
参考书目
内藤虎次郎著,吴晗译:《地理学家朱思本》,《北平图书馆馆刊》第7卷,第2期,1933。
(邱树森)
朱纨
朱纨
(1494~1549)明朝大臣。字子纯。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历官景州知州、开州知州。嘉靖初迁南京刑部员外郎。历四川兵备副使,屡迁至广东左布政使。嘉靖二十五年(1546)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次年改提督浙、闽海防军务,巡抚浙江,防御倭寇。当时,倭寇大肆侵扰东南沿海。浙闽海防废坏不堪,战船、哨船十存一二。海盗商人、浙闽豪门势家多与倭寇勾结,假济渡为名,造双桅大船,运载违禁货物。将吏不敢诘。朱纨到任后,采纳佥事项高和当地士民的建议,革渡船,严保甲,搜捕通倭奸民,整顿海防,严禁商民下海。二十七年四月,他指派都司卢镗率福清兵由海门进兵,攻克倭寇巢穴双屿港,活捉日本人稽天和中国海盗许栋等,并筑塞双屿,堵击倭寇。又将捕获之通倭罪犯统统处死。朱纨的行动触犯了闽浙地主豪绅的利益,又因在日本贡使周良的处置问题上,与主客司、福建籍的林懋和发生矛盾,招致闽人官僚仇恨。二十七年七月,吏部采御史、闽人周亮及给事中叶镗言,奏改纨为巡视,以弱其权。纨愤而于次年春上疏争之,并陈明国是、正宪体、定纪纲、扼要害、除祸本、重断决六事。次年三月,俘获海盗李光头等九十六人,亦尽诛之。而御史陈九德却劾其擅杀。朝廷遂革纨职,纨愤而自杀,朝野为之叹息。但自此明廷罢巡视大臣不设,中外不敢言海禁事,海防废弛,倭寇更加猖獗,荼毒东南沿海十余年。朱纨有《甓余录》十二卷传世。
(许大龄)
朱温
朱温
见后梁太祖朱晃。
朱熹
朱熹
(1130~1200)宋代理学家。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遯翁。祖籍歙州婺源县(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县,曾寓居建州崇安和建阳(以上今皆属福建)两县。绍兴十八年(1148),登进士第。二十一年,铨试及格,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任满归乡,被差监潭州南岳庙,拜李侗为师。一再辞去官职,专心著书讲学。宋孝宗淳熙间(1174~1189),历任知江西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等。宋光宗时,历任知漳川、秘阁修撰、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宋宁宗初,升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庆元二年(1196),被反对派弹劾,落职罢祠。庆元六年,病死。嘉定元年(1208)谥“文”。
朱熹最初积极主张北伐抗金,后来变为“合战、守之计以为一”,最后成为坚定的主守派。做地方官时,在福建、浙东实行社仓法,在漳州推行经界法,企图补救时弊。朱熹早年研习儒家经典外,还学佛教禅学、道经、文学、兵法等,无所不学。追随李侗后,遂为程颢、程颐之四传弟子,专心攻求义理之学。同时,又汲取了周敦颐、张载等人以及禅学的部分学说。在宋孝宗赵眘时,集北宋以来各派理学的大成,逐步建立起完整而系统的理学体系。朱熹的理学主要包括哲学义理和伦理道德学说。朱熹以“理”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明确阐述“理”与“气”的关系,认为“理”产生于天地万物之先,即“理”先于“气”,“气”依“理”而存在。万物有万理,万理的总和就是“太极”,太极即“天理”。跟天理对立的是“人欲”。“圣人之教”是要人们“存天理,灭人欲”。人的天性本来都是善的,只因各人禀受的“气”有所差别,所以气质的性有善恶、贤愚的不同。由此提出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居敬”等一系列理论。朱熹还把传统的纲常学说加以理论化和通俗化,把三纲五常当作当时社会的最高道德标准,认为纲常伦理是永远存在、“不可磨灭”的。朱熹知识渊博,著述丰富,涉及各个领域,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诗集传》、《资治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以及由门人编纂而成的《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等。朱熹生前在政治上并未取得较高的权位,但在社会上讲学授徒、著书立说,影响广泛。死后,其学说和著作得到宋理宗赵昀的推崇。从此,朱熹的学说成为理学的正统,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朱熹也被后代统治阶级尊为“大贤”,其学说对后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书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