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78(1/4)
雍以图书数理解《易》,都属于象数派。汉代《易》学遗存者有《易纬》、《京氏易传》。清代治汉《易》的如惠栋之《易汉学》、《周易述》,江藩《周易述补》,张惠言之《周易虞氏义》、《易义别录》等,都是讲汉《易》的重要著作。《易》本卜筮之书,但孔子、荀子皆不重占筮而注重义理。魏王弼注《易》,晋韩康伯注《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一扫汉《易》象数之学,《易》、《老》结合,以玄言解《易》,宋代程颐的《程氏易传》摒斥象数,皆属义理一派。也有兼取象数、义理的,如孔颖达《周易正义》以玄学义理为主,但不完全排斥象数。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以象数为主,但对玄学义理亦有所扬弃,其中采集汉魏南北朝《易》注三十余家,荀爽、虞翻等汉《易》遗说赖以保存,颇为难得。朱熹的《周易本义》以义理为主,但亦不排斥象数。宋代杨万里作《诚斋易传》参证史事以解《易》。现代学者以《易》考史,以史证《易》,郭沫若引《周易》卦爻辞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闻一多撰《周易义证类纂》,胡朴安著《周易古史观》,亦为近世治《易》学的新流派。
《易》一名而含三义:变易、不易、简易。变易说明运动变化是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不易是说事物相对的稳定性,简易是以一持万,执简驭繁之道。《易》以道阴阳,推天道以明人事,故《易》理贯通天人,富于辩证法思想。《易》道广大,无所不包,除哲学外还涉及天文、地理、历数、乐律、兵法、炉火炼丹、医卜星相、堪舆数术,甚至现代的科学均援《易》为说。凡此皆可视为《易》外别传,《易》学旁支。
(钟肇鹏)
《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
中国古代方士的经典著作,被视为“丹经之祖”。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列入道家类。作者魏伯阳,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该书假借《周易》爻象论述作丹之意,研究养性延年,强己益身。所谓“丹”,据近人研究,是指人身体内部的能量流。作者曾得到古人的《龙虎经》,经过锻炼,掌握了能量流产生和变化规律。书中关于能量流的论述,即是根据作者自己的体验记录下来的。该书表达方式比较奇特,采用符号作为表意手段,如坎离、乾坤、日月、阴阳、五行、铅汞、父母、夫妻、男女,以及中国古代天文学上的名词术语等,都与其本义毫无关系,只是一些表意的符号。书中以烧炼外丹者使用的炉鼎象征人身,以炉鼎中变化的药物象征人体内的能量流。表示药物的符号则有坎■、离■、水、火、铅、汞、兔、乌、金蛤蟆、玉老鸦等,符号虽异,其义无殊。由于采取象征或借喻的方法,因此文义隐晦难通,易生误解。注释该书的不乏其人,比较有影响的是宋朱熹的《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吴树平)
周瑜
周瑜
(175~210)东汉末孙策、孙权的重要将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家世官宦,与孙策同年,少相友善。
建安三年(198),隶属袁术为居巢县长,后投孙策,时年二十四,人称周郎,为建威中郎将。孙策欲攻取荆州,任他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此,跟随孙策征讨,助其奠定割据江东基础,深得信任。与孙策分娶桥公二女,策娶大桥,瑜娶小桥。建安五年,孙策卒,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辅佐孙权。不久,曹操挟新破袁绍之势,要孙权送子为质,群臣犹豫不决。唯周瑜分析江东有利条件,坚主勿遣,并建议占据江南,拥兵观变,则可争取主动,以免受制于人。建安十三年,刘琮以荆州降曹操,操率大军由江陵顺流东下,群臣震恐,多主归降。周瑜却列举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粮足,臣下用命,又分析曹军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弱点,同鲁肃一起,力排众议,坚主抵抗,为孙权所采纳。与程普分任左、右督,率军三万,联合刘备,共同抗曹。此时,南来曹军已染疫病,初战即小败,曹军遂屯军江北乌林,隔江对阵。周瑜部将黄盖献火攻计,假降曹军,率满装柴草、膏油并饰以帷幕的蒙冲斗舰十艘,接近曹营顺风放火,曹军战舰与岸上营砦俱遭火焚。周瑜率主力擂鼓前进,曹操遂败而北归。周瑜被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后建议攻取益州刘璋,而后并汉中张鲁,再联合凉州势力,共同讨伐曹操,以统一北方。获采纳,未及行,病卒。周瑜精于音乐,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