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55(1/2)
民党内部的对日妥协投降倾向。1943年,一部分国民党爱国民主分子酝酿组成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另一部分酝酿组建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简称民促),开展抗日民主活动。1945年秋、1946年春,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和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在重庆、广州成立,并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积极参加了反内战、反独裁的活动。1947年民联、民促等国民党民主派的领导人和一些爱国民主分子先后到达香港。11月,中国国民党民主派第一次联合代表会议在香港举行。1948年1月1日,会议宣布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推举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何香凝、冯玉祥、谭平山、陈铭枢、柳亚子、蔡廷锴、李章达、陈其瑗、陈劭先、王葆真、朱蕴山、朱学范、郭春涛、李民欣、张文、何公敢、邓初民等被选入民革中央领导机构。民革的成立,使国民党各派爱国民主力量联合起来,共同为争取民主革命的胜利而斗争。1948年5月,民革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号召。1949年1月,民革领导人李济深等和其他民主党派领导人、无党派人士联名发表《我们对时局的意见》,宣布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革命进行到底。民革和民联、民促代表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了《共同纲领》的制定。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革、民联、民促的许多领导人参加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工作。
1948年民革部分领导人在香港集会后合影,
前排左起第三人是李济深,第四人为何香凝
1949年11月,中国国民党民主派第二次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决定将民革、民联、民促及其他国民党爱国民主分子进一步统一为一个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联、民促宣告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革成为由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组成的一个民主党派,是它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统一事业的政党,是与中国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一个参政党。民革的历届主席为李济深、何香凝、朱蕴山、王昆仑、屈武。现任名誉主席屈武,主席朱学范。
(左步青)
中国教育会
中国教育会
清末资产阶级教育团体。1902年4月(光绪二十八年三月),由蔡元培、黄宗仰(乌目山僧)、叶瀚(浩吾)、蒋智由(观云)、林獬(广泉)等发起,是年秋冬间正式成立。其间,推蔡元培为会长,设本部于上海泥城桥福源里,并定“置支部于各地”。“以教育中国男女青年,开发其智识,而推进其国家观念,以为他日恢复国权之基础为目的”,设教育、出版、实业三部,拟集合力量,编订教科书。时驻日公使蔡钧禁止各省私费留日学生学习陆军,率众到使馆请愿的吴敬恒(稚晖)、孙揆均被押解回国。8月13日,中国教育会在上海开会欢迎吴、孙,他们在会上报告东京留学风潮经过。22日,继续开会时提出“此后留学生由中国教育会报送,不归公使主办”,和自设学堂,不必赴日留学。11月14日,上海南洋公学学生因受校方压迫而集体退学。16日,请求中国教育会协助。21日,开特别会议,决定建立共和学校,由蔡元培任学校总理,吴敬恒为学监,黄炎培、蒋智由、蒋维乔等为义务教员,后定名为爱国学社。不久,又办爱国女学校。此外,常熟支部办有塔后小学,吴江支部创办同里自治学社,吴县创办吴中公学社,杭州创办杭州公学社,还拟设绍兴教育会,规模悉仿爱国学社。会员还为《苏报》撰文,对“振兴学务”、“救国保种”的革命宣传起过作用。1907年该会活动停止。
(汤志钧)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
1932年北京社会调查所创办的中国第一份经济史学刊物。1935年第三卷起改由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出版。以研究经济问题,带动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为宗旨。每年出版一卷两期。自第一卷第一期(1932年11月出版)至第四卷第一期(1936年5月出版)由陶孟和、汤象龙主编。第五卷第一期(1937年3月出版)起改名为《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编辑委员会由朱庆永、谷霁光、吴晗、吴铎、夏鼐、孙毓棠、张荫麟、梁方仲、汤象龙、刘隽、罗尔纲组成。强调注重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的专门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沦陷,社会科学研究所内迁四川南溪。第六卷于1939年6月和12月在昆明出版。自第七卷第一期(1944年6月出版)起,编辑事宜改由社会科学研究所负责,主编陶孟和、梁方仲,重申注重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史方面的专门研究。抗日战争胜利后,社会科学研究所迁回南京,出版了第七卷第二期(1946年7月)和第八卷第一期(1949年1月)。此后该刊停办。
(魏金玉)
《中国历史学年鉴》
《中国历史学年鉴》
历史学资料性工具书。1980年2月创办于北京,每年一册。初由三联书店出版,继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创办初期由林言椒、王庆成、叶青谷等负责编辑。1981年以后由中国史学会编辑,李侃任主编,林言椒任副主编。主要反映中国大陆历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和活动情况,包括一年中史学理论、专题史、各断代史、国别史的研究情况介绍,历史著作、资料书出版的评论,各种专题的学术讨论会、中外学术交流、考古文物发现的消息,历史新书书目和报刊历史论文目录,以及现代已故史学家传记和其他资料附录。学术性、资料性、知识性兼备,出版后颇受海内外史学界人士重视。每册八十至一百万字,分精装和平装两种版本。
(潘振平)
《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
《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
梁启超1921~1927年间发表的两部史学理论和方fǎ • lùn的专著。《中国历史研究法》是1921年梁在天津南开大学演讲的讲稿。内分《史之意义及其范围》、《过去之中国史学界》、《史之改造》、《说史料》、《史料之搜集与鉴别》、《史迹之论次》等六章。阐述史学研究的意义、对象和任务,总结中国过去的史学,分析史料的种类,论述史料的搜集、鉴别和整理的方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是1926年10月至1927年5月梁在北京清华学校演讲的讲稿,为《中国历史研究法》的补充,内分《总论》、《分论》两部。《总论》注重理论的说明;《分论》注重专史的研究,尤偏重于各种专史的作法。主张抛弃“因果律”,否定原先承认的历史发展有规律可寻的观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