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中国百科全书 > 分节阅读 154

分节阅读 154(1/1)

目录

力,公开叛国投敌,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充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傀儡。蒋介石国民党虽继续抗战,但由抗战初期的联共抗日,转向积极fǎn • gòng,消极抗日。1939年1月21~30日,国民党在重庆举行五届五中全会,部署对日继续防御和对部队的整训,同时决定设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fǎn • gòng”的方针。全会还决定设立“国防最高委员会”,统一党政军指挥,由蒋介石任委员长。此后,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长期进行包围封锁,不断制造fǎn • gòng摩擦。1941年初发动对新四军的包围袭击,制造了皖南事变,遭到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爱国军民的愤怒谴责和国际舆论的反对。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得到了美英更多的财政和物资援助。中国派出远征军去缅甸,协同英美盟军作战。中国军民的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发起国之一。与此同时,国民党继续坚持一党专政,强化专制统治。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得到迅猛发展。他们垄断货币发行权,对工矿业、交通运输、对外贸易和农业进行控制,牟取大量财富。官僚资本的比重急剧上升,民族工商业受到极严重的排挤和打击,濒临破产。广大人民的生活,因苛捐杂税繁重、法币贬值、物价飞涨而困苦不堪,引起各阶层人民越来越强烈的不满。1945年5月5~21日,国民党在重庆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坚持独裁统治、准备内战的路线和政策,蒋介石号召“建立与中共斗争的体系”,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强烈愿望,拒绝中共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表示要在1945年11月12日召开“国民大会”实行“宪政”,实质上是继续其一党专政。

国民党对中国大陆统治的终结抗日战争胜利之际,国民党鉴于解放区的强大,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和平、民主和国际舆论的压力,不敢立即大规模发动内战。同时,蒋介石还需要时间,把美械装备的中央军从西南大后方运到前线去,部署兵力,抢占战略要地。在发动大规模内战的时机和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蒋介石于1945年8月邀请中共中央领导人máo • zé • dōng等到重庆谈判。经过双方代表四十三天的磋商,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见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但三天后蒋介石即指挥八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以及政府改组等协议。但是3月1日在重庆举行的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却推翻政协决议,坚持“军令政令统一”,为发动内战制造舆论。与此同时,国民党派出了大批官员到收复区接受敌伪资产,大量掠夺人民的财富,化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财产,致使民族工商业倍受摧残。为了取得美援,不惜损害国家主权,与美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支持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压迫,并且进行横征暴敛,强化保甲制度,强拉壮丁充当炮灰等,激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和反抗。

1946年7月蒋介石及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悍然撕毁《双十协定》、政协决议和停战协定,发动了fǎn • gòng反人民的全面内战。同年11月悍然在南京召开所谓制宪“国民大会”,制订了“宪法”,宣称要“实施宪政”,实际上仍实行一党独裁统治。国民党军队虽在战争初期占领了解放区的部分城镇和交通线,但有生力量不断被歼,在战争的第一年便在几个战场上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打退,被歼一百一十二万人。1947年7月,国民党政府发布“戡乱建国”总动员令,加强了各个方面的内战部署。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下,恨快被迫转入防御地位,在第二年中又被歼一百五十二万人。战争的延续和扩大,消耗了国民党政府的巨大财力,军费开支达到总开支的80%以上,财政赤字达到总开支的90%,造成通货恶性膨胀,后来还发行金圆券以代替法币,限期收兑金银、外币,大量掠夺人民资财,加速了财政经济的全面崩溃。国民党在总崩溃的前夕,仍违背全国人民的意愿,于1948年3月召开行宪“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正副总统,至1948年6月,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已降至三百六十万,可用于战争的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且兵无斗志。1948年1月,国民党内的反蒋人士和爱国民主派在香港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的行列。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间,国民党和共产党进行了辽沈、淮侮、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结果国民党军队被歼一百五十四万余人。蒋介石及国民党赖以发动内战、维护独裁统治的有生力量丧失殆尽。蒋介石被迫于1949年1月21日引退,但仍以国民党总裁身份操纵党政军大权。国民党政府以李宗仁为代总统,派出代表与中共代表和谈,但又拒绝在《国共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导致国共和谈破裂。中国人民解放军4月21日胜利渡过长江,于23日解放南京,5月27日解放上海,继而先后解放中南、西北和西南广大地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蒋介石及国民党在大陆二十二年统治的终结。同年12月蒋介石将国民党中央党部迁往台北。蒋介石退到tái • wān后,继续沿用“中华民国”的称号,以“fǎn • gòng复国”、“光复大陆”和“三民主义建设tái • wān”为号召,阻挠祖国统一。

1950年3月,蒋介石在tái • wān复任“总统”,并继续担任国民党总裁,1975军4月病逝。蒋经国出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1988年1月蒋经国逝世后,这个职务由李登辉继任。

参考书目

荣孟源等:《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北京,198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1986。

朱建华等:《中国近现代政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哈尔滨,1984。

(郑zé • mín)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国民党于1924年1月20~30日在广州召开的对党进行全面改组、实现国共合作的会议(参见彩图插页第131页)。由于辛亥革命和以后历次斗争的失败,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

孙中山与大会代表步出会场

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认真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决定学习俄国革命的经验和方法,改组国民党,以振兴国民党进而振兴国家。从1922年8月起,他采取一系列具体步骤进行准备。1923年10月指派廖仲恺、李大钊、汪精卫等五人为改组委员,并设立国民党临时中央委员会,筹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代表以地方党部推选和孙中山指派相结合的方法产生,海内外代表共两百人,出席开幕式的代表有一百六十五人。代表中有共产党人陈独秀、李大钊、máo • zé • dōng、林祖涵(林伯渠)、瞿秋白、

孙中山手书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名单

谭平山等二十四人。孙中山以总理身分担任大会主席,并指定胡汉民、汪精卫、林森、谢持、李大钊组成大会主席团,苏联顾问鲍罗廷也出席了大会。孙中山在报告中,阐明大会主旨是改组国民党成为有力量的政党,以此去改造国家,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为党为国,争取革命成功。他总结了国民党的历史经验,提出改组的组织原则是淘汰不纯分子,吸取革命分子。大会听取了谭平山代表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扣柏文蔚所作的军事报告;通过了《组织国民政府之必要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出版及宣传问题案》等议案;选出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在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四十一人中,有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máo • zé • dōng、瞿秋白、林祖涵等十人,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大会通过了改组国民党使之革命化的具体办法,在保留总理的名义下,强调“国民党之组织原则,当为民主主义的集中制度”。领导机构采取委员制。大会还通过了接受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大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即反对帝国主义,“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即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民权主义主张“把政权放在人民掌握之中”,实行民主政治;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反对“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反对私有资本“操纵国计民生”。经过此次大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为国民党的基本政策。大会通过了国民党的施政纲领,提出了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和实行新三民主义的具体方针。对外政策包括废除清政府及军阀政府同帝国主义订立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攫取的特权,争取国家dú • lì自主等。对内政策规定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以反对封建主义保障民权民生主义的实施,规定“实行普通选举制,废除以资产为标准之阶级选举”;“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等等。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这次大会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新的革命高潮的起点。

(郑zé • mín)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924年1月23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性文件。这个宣言是在孙中山的组织指导下,由国共两党的代表共同制订的,既反映了与会者的集体意志,也体现了孙中山晚年思想的发展。

宣言的内容分三部分:①“中国之现状”。总结了过去革命斗争的经验,分析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指出进行国民革命,实行三民主义“为中国唯一生路”,并对某些错误的和fǎn • dòng的政治流派如立宪派、联省自治派、和平会议派和商人政府派,进行了分折和批判。②“国民党之主义”。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的精神,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关于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革命任务。号召各民族共同努力,争取革命成功,废除民族压迫,组织自由平等统一的国家。关于民权主义,主张把政权放在人民掌握之中,实行民主政治。指出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得而私也”。表明要发展各革命阶级联合的共和制度。关于民生主义,其原则,一是平均地权,即由国家制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及地价税法,以防止“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二是节制资本,即将本国人和外国人在华举办的独占性或规模过大的企业改为国家经营管理,使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工人之失业者,国家为之谋救济之道”。在分析农民、工人的状况后提出:“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规定要全力帮助农夫、工人运动,注意吸收农夫、工人参加国民党组织等。③“国民党之政纲”。规定了国民党对外和对内的基本政策。对外提出废除帝国主义与清政府及军阀政府所订立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其在华攫取的特权;对军阀政府损害人民利益所借外债不负偿还之责。对内政策规定实施三民主义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如规定“废除以资产为标准之阶级选举”,保障人民集会、结社筹各项自由权利,改良农工劳动者的生活,及其组织团体,“并扶助发展”等。宣言包含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因而成为国共两党进行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础。

(郑zé • mín)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中国民主党派之一。简称民革。民革的成立,经历了长期的孕育过程。早在1927年“四·一二”zhèng • biàn、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被破坏以后,国民党内坚持孙中山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精神的爱国民主分子,就同fǎn • dòng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国民党内的爱国将领不顾国民党统治集团的不抵抗政策,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爱国民主分子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国共第二次合作,反对国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