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32(1/3)
28),在浩罕封建统治者与英国殖民者怂恿、支持下,三次潜入南疆发动叛乱。道光六年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年夏,张格尔率浩罕、布鲁特五百余人,窜回喀什噶尔(今喀什)附近,以礼拜其祖先玛杂(坟墓)为名,利用南疆各族人民的反清情绪及其宗教影响,煽惑群众,集众万余人发动叛乱。先后攻占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等城,自称赛义德·张格尔苏丹,复辟和卓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命
《生擒张格尔战图》
伊犁将军长龄调集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四川清军三万余人,会师于阿克苏,组织全面进攻,相继收复喀什噶尔等城。道光二十八年初,张格尔逃至喀尔铁盖山被清军擒获后,解至北京处死,叛乱平定。
(马汝珩)
张广达
张广达
(1931~)中国历史学家。1931年5月27日生于河北青县。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
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的《中亚文明史》中国编委、法国亚洲学会会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张广达致力于唐史、西域史、敦煌吐鲁番出土官府文书、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他通晓多种外语。治学注意借鉴中外历史学家的经验,重视利用出土文书资料考证中外文献记载。研究重点为西域史地,特别重视研究唐代典章制度和中原文明对西域绿洲国家的影响、唐代以来多民族在西北地区的活动、各种文化在西域汇聚和汇合的过程。主要论著有《大唐西域记校注》、《海舶来天方,丝路通大食——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历史联系的回顾》、《天涯若比邻——中外文化交流史略》;利用中外各种语言材料考证地名的论文有《碎叶城今地考》、《唆里迷考》等;区域研究有《唐取高昌国后的西州形势》、《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于阗国的国号、年号及其王家世系问题》、《于阗佛寺志》、《敦煌瑞像图、瑞像记及其反映的于阗》、《和田出土于阗文献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敦煌出土于阗文献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等;有关唐代制度和文化交流方面的论文有《论唐代的吏》、《吐蕃飞鸟使与吐蕃驿传制度》、《隋唐时期中原与西州文化交流的几个问题》、《古代欧亚内陆交通》、《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等。此外还有译著多种。
(荣新江)
张广泗
张广泗
(?~1749)清雍正、乾隆时将领。汉军镶红旗人。由监生捐纳入官。康熙六十一年(1722),选授贵州思州府知府。雍正五年(1727),升贵州按察使。贵州苗民反清起义后(见苗民起义),张广泗率军驻都匀府八寨、黎平府古州、镇远府上下九股等处。因镇压苗民有功,擢贵州巡抚。雍正十年,准噶尔进扰哈密等地,张广泗为副将军,随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征讨。钟琪进军至穆垒驻营。广泗奏言,穆垒地处两山间,筑城其中,形同釜底,受敌甚易,制敌甚难。遂奏劾岳钟琪调度失误,罔恤士卒,号令不明,不纳善言等。岳钟琪被革职。授张广泗正红旗汉军都统。十三年,准噶尔求和,师还。授湖广总督。时贵州九股苗反,授张广泗为经略,赴贵州,自将军以下皆听节制。广泗自凯里分兵三路进攻,苗定。授云贵总督,兼领巡抚。乾隆三年,修浚清水江、都江河道,以利商民。又增开十炉铸钱,以济粮饷。十一年三月,金川土司沙罗奔反(见大小金川之役),授张广泗为川陕总督主持金川军务。六月,小金川土司率众投诚。广泗以土兵为前驱进攻沙罗奔,自己则筑堡固守,坚壁自全,迁延观望,久无进展。高宗复命大学士讷亲为经略前往,又启用岳钟琪至军营效力。讷亲、钟琪俱劾张广泗师老气怯,玩兵养寇,措置乖方,贻误军机,广泗遂被革职解京。高宗亲自在瀛台审讯,拒不服罪,以失误军机罪处斩。
(刘如仲)
张轨
张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