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31(1/2)
容庞杂,编排错乱,文字残缺。它们有《国策》(并非今本《战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几种不同的名称。刘向依其国别,略以时间编次,定著为《战国策》三十三篇。东汉时高诱为此书作注。隋代已残缺不全,今仅存十篇。
除刘向所见者外,当时还有不少在民间流传的纵横家说辞。1973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有一部和《战国策》类似的书,由整理者命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这部帛书共二十七章,有十一章见收于《战国策》和《史记》,其余十六章是佚书。
由于秦始皇焚书的重点是各国的史书,故《战国策》为后世治史者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资料,司马迁就曾采取其中的九十多事载入《史记》中。而且《战国策》所收多是优秀散文,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战国策》(部分
《战国策》在流传中颇有亡佚,到北宋中期已散佚了十一篇,由曾巩访之士大夫家,才重新补足三十三篇之数。今天所见的《战国策》,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分国编次,共三十三篇,四百六十章,也有分为四百九十七章的。其所记史事,上起公元前490年知伯灭范、中行氏(《赵策一》),下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燕策三》),反映了这二百七十年中重要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xīn • jiāng古楼兰废墟发现了一张不晚于魏晋时代的《战国策》写本残片,其内容同于姚宏本《燕策》第一章的末尾和第二章的开头,可见今本流传有绪,大体保存了刘向编订的原貌。
《战国策》的版本大致有两个系统。南宋初年,剡川(今浙江嵊县)姚宏校注此书,态度谨严,忠于原作,书成于绍兴丙寅(1146),不久就有刻本。此本在清代经黄丕烈影写复刻,收入《士礼居丛书》,流传极广,今通称姚本,其中包括东汉高诱的残注和姚宏的续注。和姚宏同时,缙云(今浙江缙云)鲍彪也为《战国策》作注。鲍氏改动原文,重新编次,受到后世许多人的讥评。元代吴师道撰《战国策》注,对鲍注订误补缺,释疑解滞,甚便读者。《四部丛刊》初编曾把吴书的元至正十五年(1355)刻本影印收入,其他的重刻本流传的也很多。此本今通称鲍吴本。此后,中外学者研究《战国策》的不少,或零篇短札,或巨制宏文,各有所获。
近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诸祖耿有《战国策集注汇考》,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
(缪文远)
站赤
站赤
见驿传。
站户
站户
元朝户籍名称之一。因政府签发部分人户专门承担站役,故得此名。元朝为了“通达边情,布宣政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周密的站赤系统。站有水、陆之分,水道用船,陆道以马、牛、狗等作交通工具,故又有船站户、马站户、牛站户、狗站户等名称。各种站中以马站为最普通,马站户的数量也最多。据统计,全国驿站共有一千五百余处,以每站平均二百户计,站户约达三十余万户,实际数字可能更高。
站户承担的站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陆站站户养马、牛、狗等,水站站户则备船;②马站出马夫,称为兀剌赤,水站出船夫;③部分站户需向过往人员供应首思(蒙语■sihüsün的音译,原义为汤汁,元代以此指驿站过往人员的饮食分例)。江淮以北农业区的站户,大致平均四户养马一匹,每户可免四顷土地的地税;江淮以南对养马户数没有限制,但规定同养一匹马的诸户总共可免税粮七十石。站马来源不一,有的由国家出钱购买,发给站户饲养应役;有的由驿站所在地区诸色户计共同出资购买,发给站户;有的则由站户自行购置。不管来源如何,一旦倒毙,都由站户赔补。站户除可以免税的田亩税粮之外,其余部分仍须纳税。供应首思的站户可以免除和雇、和买、杂泛差役,有一部分地区的站赤由官府供应首思,这些站赤的站户与民户一样承当和雇、和买、杂泛差役。牛站户、狗站户和船站户的情况与马站户差不多。
站赤是当时最便利的交通体系。元朝政府规定,只有军政事务才许乘驿,而且必须持有铺马圣旨或圆牌,作为凭证。但是王公贵族、上层僧侣和各级官吏纷纷巧立名目,乞求铺马圣旨和圆牌,任意乘驿。站道上往来人员日益增多,站马因使用过度不断倒毙,马夫疲于奔命,首思供应不断加多,站户的负担愈来愈重。牛、狗、船等各站户的负担也是一样。再加上站官多方勒索,站户中的富户又与官吏相互勾结,逃避站役,把负担转嫁给一般站户,因而站户日益贫困化,许多人被迫逃亡。为了防止站赤制度废弛,元朝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发放救济物资,限制铺马圣旨和圆牌的使用,重新签发站户进行补充等,但是效果都很有限。元代后期,站户消乏和逃亡已成严重问题,站赤的运行受到很大影响。
(陈高华)
张伯苓
张伯苓
(1876~1951)现代教育家。原名寿春,字伯苓。1876年4月5日(清光绪二年三月十一)出生于天津一个秀才家庭。早年入北洋水师学堂习驾驶,1897年毕业后服务于海军,不久离职回天津执教于家馆。1904年,张伯苓赴日考察教育,回国后将家馆改建为私立中学,定名敬业学堂。1907年,在南开建成新校舍,遂改称南开中学堂,从此声名渐著。1917年秋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次年回国,着手筹办南开大学。1919年秋正式开学。1923年,创办南开女子中学。1928年创办实验小学。1937年以前,南开已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他先后担任校长四十余年,培养出不少人才。张伯苓提倡教育救国,办学方针注重理工科教育。他反对学生介入社会政治活动,但也曾保护过进步师生。
“七七”事变后,南开被日军飞机炸成废墟,大学部
先迁长沙,继迁昆明,与北大、清华合组成西南联大,张伯苓任校委会常委。1938年7月,张伯苓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45年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1946年6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48年6月,他出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不久辞去。1949年拒绝去tái • wān,留在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伯苓称赞人民政府的各项政策,曾致电周恩来表示祝贺。1950年5月,从重庆到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欢迎。1951年2月23日在天津病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