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4(2/2)
杂剧陶俑河南焦作元墓出土
元末,钟嗣成撰《录鬼簿》,编录元代剧作家事迹及作品名目,共收作家一百五十二人,剧目四百余种。见于其他记载的杂剧名目,还有两百余种。明臧晋叔编选元杂剧一百多种,题为《元曲选》。近人隋树森又自诸家曲集收辑百余种,题为《元曲选外编》。现存完整的杂剧剧本,略备于此。②南戏。形成于南宋时期温州一带,又称“温州杂剧”或“戏文”。南戏也由唱词和科诨组成,唱词多采民间俚谣巷曲,不限宫调,不限折(出)数,一剧演唱也不限一人。形式较北曲杂剧自由,但题材远不如北曲杂剧丰富而有思想内容。元朝灭宋后,关汉卿等北方杂剧作家和朱簾秀等演员相继来到江南,杭州成为杂剧的胜地。南戏吸取北方杂剧的题材而得到发展。著名的南戏有《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拜月亭》等。元末,高明作《琵琶记》,改编蔡伯喈、赵五娘故事,宣扬“全忠全孝”,充满理学的说教。见于记载的宋元南戏有一百六十八种,现存残本十二种。近人钱南扬有《宋元戏文辑佚》、《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可略见梗概。元代戏曲,仍以北曲杂剧为主,先后盛行于北方和南方。南戏只是作为地方剧种而流传。明初,南戏渐衰。嘉靖以后,演变为“传奇”而又得到发展。
(蔡美彪)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Ayurbarwada,1285~1320)元朝第四代皇帝。
蒙古语称普颜笃皇帝(Bu-yantuqahan)。元成宗铁穆耳兄答剌麻八剌次子。母弘吉剌氏答己。早年师事李孟,接受儒家思想影响。大德九年(1305)奉成宗诏出居怀州。十一年,奔成宗丧,回到大都,与丞相哈剌哈孙合谋,拥立统军北边的长兄海山(即元武宗)为帝。武宗封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至大四年(1311)正月,武宗卒,爱育黎拔力八达即帝位。他力图改变武宗时造成的财政枯竭、政制混乱的局面,罢尚书省,废至大银钞(见钞),处死武宗权臣脱虎脱、三宝奴等人,整顿朝政,减裁冗员,停止浩大的土木工程,限制诸王驸马横行害民,开始编纂律令,并在延祐元年(1314)施行科举。又在江浙、江西、河南经理田土(见延祐经理),进行田产登记,由于地主阶级的抵制和执行官吏的苛暴,引起人民反抗,这一措施终于被迫停止。在西北,任用大将床兀儿统军,连败察合台后王也先不花,从此西北边疆未再发生叛乱。但是他的统治对前朝的弊政并没有太多的改善。倖臣铁木迭儿依仗答己太后的宠信,贪赃枉法,作恶多端,仁宗虽厌恶他,终不能制裁。按照武宗即位时的盟约,爱育黎拔力八达的皇位应由武宗子和世■继承,但他毁约,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元英宗)为皇太子,令和世■出居云南,和世■于中途抗命,失败后避往阿尔泰山以西。这一事件,招致不少诸王和武宗旧臣的不满。延祐七年,爱育黎拔力八达病逝。在位十年,年号皇庆(1312~1313)、延祐(1314~1320)。庙号仁宗。
(周良霄)
《元史》
《元史》
记录元朝史事的纪传体史书。宋濂(1310~1381)、王濂(1322~1373)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明洪武元年(1368),即元亡的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编修《元史》。第二年,以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濂为总裁,赵埙等十六人为纂修,于南京天界寺开局编写,仅用了一百八十八天,便修成了一百五十九卷。接着又派欧阳佑等往北平搜集元顺帝一朝的史料,于洪武三年重开史局,纂修除赵埙外,另召朱右等十四人参加,用了一百四十三天续修成五十三卷。然后合前后两书,按本纪、志、表、列传厘分后,共成二百一十卷。全部编撰工作历时只三百三十一天。
《元史》由于成书仓促,而且出于众手,出现了不少谬误,历来就遭到学者们的非难。所指出的问题主要是:随得随抄,前后重复,失于剪裁;又不彼此互对,考定异同,时见抵牾。如本纪或一事而再书,列传或一人而两传。同一专名,译名不一。史文译改,有时全反原意。沿袭案牍之文,以致《河渠志》、《祭祀志》出现了耿参政、田司徒、郝参政等官称而不记其名。又据案牍编宰相年表,仅删去其官衔而不予考订,以致有姓无名。
《元史》(明递修本)
列传照抄碑志家传之类,取舍不当之处甚多。改写纪年的干支,竟有误推一甲子六十年的情况,使史实完全错乱。史料中没有具体庙号的皇帝,改写时弄错的例子甚多,如将太祖误为太宗,太宗误为太祖,宪宗误为世祖,世祖误为宪宗等。纂修人对前代和元朝蒙古族的制度也不熟悉,如宋朝各州另有军号、郡名,《地理志》述沿革,却写成某州已改为某军、某郡之类。又如蒙古各汗的斡耳朵,汗死“其帐不旷”,由后代后妃世守以享用其岁赐,《后妃表》编者竟据此名单列为某一皇帝的妻妾。如此等等。所以清人钱大昕嘲笑“修《元史》者,皆草泽腐儒,不谙掌故”,因此下笔“无不差谬”。
但是,作为研究元代历史的史料来看,《元史》比其他某些正史的史料价值更高。①元代的十三朝实录和《经世大典》已经失传,其部分内容赖《元史》得以保存下来。②《元史》的本纪和志占去全书一半,而本纪占全书近四分之一,《文宗纪》竟多达一年一卷。有人批评它不合定例,不知芟削。然而这种作法却起到保存上述失传史料的作用。列传部分,由于元代史馆的资料就不完备,汉人(特别是文人)常有碑传可资参考,而一些蒙古名臣往往无从搜寻,因此立传有详于文人,略于蒙古将相大臣的现象。如丞相见于表的有五十九人,而立传的不及一半。太祖诸弟、诸子仅各有一人有传,太宗以后皇子无一人立传。可是就见于列传的蒙古、色目人而言,其中有一小半人已没有别的史料可供参考,后世对这些当时有很大影响的历史人物的事迹只能通过《元史》才能了解。③纂修者违反了修史的惯例,没有删去儒家学者认为不屑一提的史实。如有人批评“作佛事则本纪必书,游皇城入之礼乐志”。又批评它“列传则先及释老,次以方技,皆不合前史遗规”。《元史》中保留或增加了这些内容,正是反映元代一些重大社会内容的史实。此外如《地理志》附录河源、西北地、安南郡县等项,《祭祀志》附国俗旧礼,《食货志》增创岁赐一卷,这都是根据元代实际情况保留下来的重要史料。
书成不久,就有朱右作《元史拾遗》,解缙作《元史正误》。解缙还奉旨改修。清朝以来,不断有人重修《元史》。留传到现在的,有邵远平的《元史类编》,魏源的《元史新编》,曾廉的《元书》,柯劭■的《新元史》,屠寄的《蒙兀儿史记》等。但它们都不能取代《元史》原书。
《元史》于明洪武三年(1370)冬刻成(参见彩图插页第87页)。嘉靖时南京国子监用洪武旧版重印,损坏的版页则重新补刊,称为南监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百衲本《元史》,是以九十九卷残洪武本和南监本合配影印的,但其中有描修的错误。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元史》标点校勘本,以百衲本为底本,校对了北京图书馆藏原书、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一百四十四卷残洪武本及其他版本。除本书互校外,又参考有关史料进行了校勘,并吸取了前人的考订成果,是目前较好的版本。
(翁独健周清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