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5(1/1)
元世祖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
(Qubilai,1215~1294)元朝的创建者。庙号世祖,蒙语尊称薛禅皇帝(Secěnqahan)。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参见彩图插页第81页)。
蒙古灭金,据有中原地区以来,习惯于游牧的蒙古贵族,把他们原有的落后制度强加于汉地,造成了政治混乱,生产破坏的恶果。这种情况,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蒙古的统治,因而需要有所改革。忽必烈为藩王时,便思“大有为于天下”,热心于学习汉文化。先后召僧海云、僧子聪(刘秉忠)、王鹗、元好问、张德辉、张文谦、窦默等,问以儒学治道。1251年,长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雨驻爪忽都之地。先后任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屯田唐、邓,都收到积极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忽必烈又在这里任诸儒臣兴立屯田,兴复吏治,恢复农业,建立学校,使关陇地区的吏治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些成效更加深了忽必烈采行汉法的认识,并进一步取得北方汉族地主阶级对他的拥护。他们中的代表人物,通过交相引荐,聚集在他的幕府里,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基础。同年,忽必烈受命与大将兀良合台远征云南,灭大理国。年底,班师北还,留兀良合台继续经略云南诸地。1256年,命僧子聪卜地桓州东、滦水北的龙岗,建开平城,修筑宫室。忽必烈采行汉法的活动招致了蒙哥的不满。1257年,蒙哥遣使勾考关中、河南财赋,藩府诸臣都受罗织致罪。忽必烈采用姚枢建议,送家口前往和林,以为人质,并亲身入觐,始取得蒙哥谅解。蒙哥停止了勾考,但仍尽罢其所设置的行部、安抚、经略、宣抚、都漕诸司。1258年蒙哥兴师伐南宋,忽必烈初以足疾家居休养,后因负责东路的诸王塔察儿进攻襄、郢地区无功受谴,蒙哥授命忽必烈代总东路军。1259年九月,忽必烈率师抵淮河,蒙哥在合州前线病逝的消息传来,忽必烈仍挥军自阳逻堡渡长江,围鄂州(今湖北武汉),并以军接应从云南北上的兀良合台军。这时,得悉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擅自征兵,图谋汗位的消息,忽必烈立即采纳汉人儒士郝经的献计,与宋约和,轻骑北返燕京。
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建元中统。在诏书中明确提出了“祖述变通”,“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提倡“文治”的政治纲领。它的基本精神是要更改蒙古旧制,采行汉法,建立与中原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制封建政权。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以王文统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设十路宣抚司,任汉人儒士为使。同年五月,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诸王拥戴下,称大汗于和林。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的依托,出兵击败阿里不哥。在与阿里不哥鏖战的同时,中统三年(1262)春,益都行省李璮乘机叛乱,被忽必烈迅速镇压。这两件事都对当时的政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阿里不哥的失败意味着草原诸王保守势力受到挫折,使忽必烈能较少牵制地推行仪文制度改从汉法的基本政治纲领,而李璮的叛乱又强烈地引起了忽必烈对汉人的猜忌,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废除汉人诸侯的世袭制度,削弱这些家族的军权,在地方上实行军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则可严密对汉人的防范。此外,又在各级政权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权,使与汉人官僚相互牵制。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与政治意图下兴建的新王朝,其创制立法,始终着眼于在保持蒙古贵族统治特权的前提下,对旧制作必要的更改,使政权机构能大体上符合汉地的统治需要,又足以确保蒙古贵族的既得利益。
中统五年八月,忽必烈又改元为至元。经过从中统元年到至元初年的增改损益,新王朝的各种制度大体上确立下来。至元八年(1271),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次年,确定以大都为首都,标志着新王朝的政权建设已全部完成。元朝政权在总体上是取法于中原前代王朝的体制,与中原的封建经济基础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但也保留了不少蒙古的落后旧制。因此,这个政权本身是充满矛盾的,作用也比较复杂。中央集权政治的重新确立,恢复了正常的统治秩序,对人民的赋役剥削限制在一定的数额之内,较之前此的黑暗混乱是一大进步。忽必烈很重视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立司农司,垦荒屯田,兴修水利,限制抑良为奴,等等。在他统治期间,社会经济逐步恢复,有些地区有所发展,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出现了“户口增,田野辟”的景象。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这个政权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后旧制。如:分封采邑制度(投下二五户丝制);遍及于各生产领域的驱奴制;手工业中的官工匠制度;商业中的斡脱制;贵族世袭的选举制度以及民族压迫政策等等。这些制度在元朝一代始终保留下来,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使元朝的社会矛盾愈益激化。
在建成新王朝、稳定对北方统治的同时,忽必烈又积极着手统一南宋的战争,至元十一年,命伯颜大举伐宋。十三年,下临安,十六年最后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发展了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南北方的统一也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前景,其影响都十分深远。
全国统一以后,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黩武等消极因素都有了发展。采行汉法、改革落后旧制的工作陷于停顿。这时,早年追随忽必烈,并在元王朝的创制中起过重要作用,对忽必烈具有影响的汉人官僚或逐渐被疏远,或相继谢世。忽必烈所依任的是回回人阿合马。阿合马从中统初便主管中央财政,多方搜刮,权势日重。至元十二年右丞相安童出镇西域后,阿合马独擅朝政。汉人官僚不满于阿合马所为,斗争一直很激烈。忽必烈始终左袒阿合马而逐渐疏远汉官,朝政进一步向黩武嗜利的方向发展。十九年,大都发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杀阿合马事件,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加剧。此后,忽必烈又先后任卢世荣、桑哥专理财政,都以失败而告终。同期,忽必烈接连派遣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都遭到失败。外侵战争不仅给邻国造成破坏,带来痛苦,而且对本国人民也是极大的灾难,因而受到人民的反对和抵制。但抗击海都、笃哇等西北诸王的侵扰和平服东北诸王乃颜叛乱,却保护了东北和西北广大边疆的安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按照蒙古习俗,忽必烈置四斡耳朵,分处四皇后。大斡耳朵属长妻弘吉剌氏察必皇后。十八年,察必去世,继娶其妹南必为皇后。忽必烈素有足疾,晚年体弱多病,相臣常不得入见,往往通过南必奏事,因此南必皇后颇干预国政。至元三十一年(1294),忽必烈病逝,年八十,在位三十五年。子十一人。第二子真金早立为皇太子,先忽必烈去世。至元三十年,始以皇太子宝授真金第三子铁穆耳(元成宗),确定为皇位继承者。
参考书目
,TheSuccessorsofGenghis-khan,īdal-Dīn:theJāmi‘al-Tawārīkh,NewYork,
(周良霄)
元顺帝妥欢贴睦尔
元顺帝妥欢贴睦尔
(Toqon-temür,1320~1370)元朝末代皇帝。蒙古语乌哈笃皇帝(Uqahatuqahan)。元明宗和世■长子。和世■被害暴死后,其弟图帖睦尔(元文宗)取得帝位,将妥欢贴睦尔徙居于高丽大青岛,一年后,又移居静江(今广西桂林)。至顺三年(1332)文宗去世,遗诏让位于明宗子,明宗次子懿璘质班即位,是为宁宗,在位五十三日而卒。四年六月,妥欢贴睦尔即位于上都。
妥欢贴睦尔即位后,任命有拥戴之功的伯颜为中书右丞相。伯颜与左丞相唐其势(见燕铁木儿)等争权夺利,斗争激烈。元统三年(1335),伯颜以唐其势集团“私蓄异志”为名,杀唐其势及其弟塔剌海,鸩死其妹皇后伯牙吾氏。于是伯颜独秉国政,专权自恣,排斥儒生,废除科举制。当时政府横征暴敛,贵族、官僚、寺院获得大量赐田,一般地主加紧兼并土地,统治集团纵情享受,挥霍浪费,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处于苦难深渊的广大劳动人民,被迫纷纷发动起义。这些起义虽然相继失败,但震撼着元朝的统治。妥欢贴睦尔为了加强统治,下令严禁汉人、南人私造私藏兵器和喂养马匹,阶级矛盾和mín • zú • máo • dùn进一步加剧。
后至元六年(1340),妥欢贴睦尔支持脱脱逐走伯颜,起用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复科举取士,开马禁,减盐额,修辽、金、宋三史,颁《至正条格》,史称“脱脱更化”。但这些新政并没有能挽救元朝的社会危机。至正四年(1344)黄河泛滥,导致沿河州郡灾荒连年,人民死亡过半,国库空虚。妥欢贴睦尔被迫于十年改变钞法,十一年用贾鲁修治黄河。钞法变更,导致物价上涨;修河时紧工迫,官吏乘机对百姓敲榨勒索;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终于爆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
妥欢贴睦尔对农民起义进行血腥镇压。至正十一年至十四年,主要由脱脱及其他地方长官,用中央及地方军队,甚至诸王、爱马(见投下)的军队进行镇压。十五年至二十三年,主要依靠察罕帖木儿等地主武装进行镇压。二十三年后,朱元璋势力壮大,渐次统一南方,元朝已无力对抗。与此同时,元统治集团日益腐败,内部斗争加剧。十四年,中书平章哈麻等乘脱脱出兵高邮,劾他劳师无功。妥欢贴睦尔听信谗言,贬脱脱,于是国家大权尽归哈麻、雪雪兄弟。妥欢贴睦尔更怠于政事,荒于游宴。十六年,哈麻、雪雪谋废妥欢贴睦尔,立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事败被杀。其后,皇太子及其生母奇皇后仍谋废立。宫廷内分为两派,一派拥护皇帝,一派支持太子,各自分别和统军将领孛罗帖木儿或扩廓帖木儿相勾结。自至正二十四年起,两派矛盾尖锐化,北方陷于军阀混战的局面,元军将领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势,互相攻伐,妥欢贴睦尔的号令已失去作用。
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开始北伐。洪武元年(1368)七月,明兵逼近大都。七月二十八日,妥欢贴睦尔率后妃太子奔上都。八月初二,徐达率明兵入大都,元亡。
洪武二年六月,明将常遇春、李文忠攻上都,妥欢贴睦尔奔应昌。次年四月,因痢疾死于应昌。庙号惠宗,明太祖朱元璋加号顺帝。
(邱树森)
《元文类》
《元文类》
元朝诗文选集。本名《国朝文类》。元苏天爵(1294~1352)编,七十卷。天爵,字伯修,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撰著有《元朝名臣事略》、《滋溪文稿》等,生平事迹见《元史》本传。该书成于顺帝元统二年(1334),共收窝阔台时期至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延■时期约八十年间名家诗、文八百余篇,按文体分作四十三类,故名。苏天爵留意本朝史事,曾三居史馆,预修武宗、文宗实录,编辑该书也从留存史事着眼,“以载事为首,文章次之”。元朝官方称该书“虽文字固富于网罗,而去取多关于政治”,把它与姚铉《唐文粹》、吕祖谦《宋文鉴》相比。元代著名文人王鹗、李谦、阎复、元明善等各家文集今已不存,他们的一部分诗文赖该书得以保存。又收姚燧所作碑铭墓碣四十余篇,因现存姚燧《牧庵集》文字经过清朝四库馆臣篡改,由该书得见其部分原貌。书中收录之《经世大典序录》,对研究元代史事尤为重要。今人通用《四部丛刊》影印至正二年(1342)杭州路西湖书院刊本。
(杨讷)
元文宗图帖睦尔
元文宗图帖睦尔
(Tuq-temür,1304~1332)元朝第十二代皇帝。蒙古语称札牙笃皇帝(■Jayahatuqa-han)。武宗海山次子。英宗时出居海南,泰定帝时召还,封怀王,居建康,后迁江陵。
致和元年(1328)七月,泰定帝死,知枢密院事燕帖木儿在大都发动zhèng • biàn,谋立武宗子为帝,遣使至江陵迎接入都,道过河南,行省平章伯颜发兵护送北上。八月,梁王王禅、丞相倒剌沙等拥立泰定帝子阿剌吉八于上都,改元天顺,发兵攻大都。九月,图帖睦尔接帝位于大都,改元天历,在燕帖木儿及其所属钦察军团和一部分武宗旧部的支持下,击败王禅、倒剌沙等,取上都;接着又调兵平定了四川、云南的反对集团。武宗长子和世■在仁宗时被迫出走,留居按台山(今阿尔泰山)以西之地,图帖睦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