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02(1/3)
为避物议,出为豫州刺史,镇芜湖。九年六月陶侃卒,庾亮以帝舅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镇武昌,拟发兵废黜王导,被郗鉴阻止。石勒死后,亮议请北伐,郗鉴以为不可大举。咸康五年(339)四月王导卒,朝廷以其为司徒、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庾亮不就,以弟庾冰为中书监。咸康六年正月病卒。
(杨廷福)
玉昔帖木儿
玉昔帖木儿
(Üstütemür,1242~1295)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大臣。又译玉速帖木儿,阿鲁剌氏。成吉思汗“四杰”之一、右手万户那颜博尔术的嫡孙。二十岁时袭父职为万户那颜,驻军按台山(今阿尔泰山)。不久,奉元世祖之召,来到大都,以元勋世臣身分任怯薛官,深受信任,被称为月儿鲁那颜(Örlügnoyan,又译月吕禄那寅,蒙古语,意为“能官”)。至元十二年(1275)出任御史大夫,任职二十年,为维护和扩大御史台的监察权力作了许多努力。至元二十四年,宗王乃颜发起叛乱,元世祖亲征,玉昔帖木儿率领先遣部队战胜了乃颜。次年,又在黑龙江流域同叛王哈丹作战。由于当时漠北地区局势极不稳定,反朝廷的海都等藩王的军队出没无常,至元二十九年,玉昔帖木儿被派去驻守杭海岭(今杭爱山)地区,加官知枢密院事,总领当地蒙古、色目和汉人军队。在这期间,与抚军漠北的皇孙铁穆耳(元成宗)结成了十分密切的关系。元世祖死后,玉昔帖木儿联合勋臣伯颜,不顾宗室中的异议,抛开元世祖诸子和真金太子的长子、次子,迅速拥立了元成宗铁穆耳。他和伯颜利用军权镇慑诸王大臣,又让御史台官员制造“皇天定命”的舆论,是这次帝位继承的最大策划者。元成宗即位后,封为太师,仍驻镇漠北。不久入朝议边事,病死在大都。
(亦邻真)
预备立宪
预备立宪
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置。亦称“筹备立宪”。义和团运动后,各地群众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反清武装起义接连不断;资产阶级改良派为抵制革命,展开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的立宪运动,并取得了清廷中央和地方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这些情况,使清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姿态,应付立宪运动,并乘此加强皇权,以便镇压正在兴起的民主革命,挽救清朝统治的灭亡。
预备立宪的最初步骤是,1905年10月(光绪三十一年九月),清政府派载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五大臣出洋考查宪政。同年11月,又命政务处王大臣等筹定立宪大纲,设立“考察宪政馆”。1906年8月,出洋考察的五大臣经由欧、美各国及日本考查后归国,拟出立宪方案。载泽并在《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中指出,立宪可以使“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弥”,并说明“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明示宗旨为立宪之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慈禧太后很赏识载泽的意见,七次召见出洋大臣,并经御前会议反复筹划,于9月1日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
这道谕旨中宣布了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预备实行的时间是“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预备内容是“将各项法律详慎厘订,而又广兴教育,清理财务、整饬武备、普设巡警,使绅民悉明国政,以预备立宪基础”。这些措施实际还是清末“新政”的内容。清政府要求天下“臣民”必须“各明忠君爱国之义”,“尊崇秩序,保持平和以预储养成立宪国民之资格”,并强调先从“厘定官制”入手。
清政府“预备立宪”既同立宪派的立宪运动密切相关,又包含压抑革命派的用意。在立宪问题上,立宪派与革命派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从1903年起,立宪派就积极宣传君主立宪,要求迅速加以实行;革命派则坚决反对,并进一步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当清政府颁布“预备立宪”的时候,立宪派与革命派立即围绕“预备立宪”展开了大
国会请愿同志会代表合影
论战。立宪派不但盛赞“五大臣”出洋考查宪政,还把“君主立宪”看作是救民于大旱之及时雨。革命派则著文立说揭露“君主立宪”的欺骗性。有的革命党人如吴樾,还身怀炸弹去北京车站谋炸出洋的五大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