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01(1/2)
进行考订,“收拾之富,考究之精”,为当时所称。另有《舆地图》十六卷,逐路为卷,尤详于四川各州。《舆地纪胜》宋时有刻本传世,明代曾将其中的《碑记》,辑为《舆地碑记》四卷刻印,其时《舆地纪胜》全书已缺七卷。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刻时,全书已缺三十一卷,另十七卷亦有缺页。刘文淇(1789~1854)及其子刘毓松,依据清张鉴、吴兰修的校记、按语,车持谦、许瀚的《舆地碑记》校记,以及史书、文集等,于道光二十七年撰《舆地纪胜校勘记》五十二卷;岑建功(?~1848)于次年撰成的《舆地纪胜补缺》十卷,基本上是据各书所引《舆地纪胜》的原文辑录而成,两书对《舆地纪胜》的整理,甚为有益。《舆地纪胜》引用的大量方志、图经,绝大部分早已散佚,所引《高宗圣政》、《孝宗圣政》、《中兴遗史》等,亦已早佚。该书保存了不少史料,对研究宋史,尤其宋代地理,颇有裨益。该书有清道光岑氏刊本传世。
(陈振)
宇文护
宇文护
(515?~572)北周权臣。小字萨保。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宇文泰之侄。早年跟随宇文泰征战,在与东魏的交战中屡建战功,又与于谨南征梁朝江陵。西魏恭帝三年(556)宇文泰死,诸子幼小,遗命宇文护掌管国家大政。护名位素卑,在于谨的支持下统理军国大事。他以宇文泰嗣子宇文觉幼弱,想乘宇文泰的权势和影响尚存时早日夺取政权,因迫使西魏恭帝禅位于周。次年,宇文觉称周天王,建立北周。护为大司马,封晋国公,旧日与宇文泰并肩的大将赵贵、独孤信对宇文护不服,宇文觉也不满他专权,图谋诛护不果,反被其先发制人,杀赵贵,令独孤信自杀。宇文觉被废黜而死。宇文护迁大冢宰(当时的宰相),并拥立宇文泰另一个儿子宇文毓(周明帝)。明帝好学有识,为宇文护所畏,武成二年(560)又被他毒死,立宇文泰四子宇文邕(周武帝),改元保定,实际大权仍由宇文护掌握。护虽性宽和而不识大体,委任非人而久专权柄,又素无戎略,两次伐齐都大败而归。诸子贪残,僚属恣纵,蠹政害民。宇文邕与弟卫王宇文直策划,于建德元年(572)杀死宇文护。
(周一良)
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
(?~619)隋末叛军首领。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隋大将宇文述之子。年少时不守法度,长安人称他为“轻薄公子”。杨广为太子时,他领禁军,出入卧内,很受宠信。隋炀帝杨广即位,授他为太仆少卿,又以其弟士及娶南阳公主。化及受宠骄横,曾违禁与突厥交市,因公主的缘故,才免一死。宇文述临终前乞求炀帝看顾其子,炀帝于是授化及为右屯卫将军。大业年间,义军、叛军蜂起,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不敢回京城,而称为“骁果”的随从禁卫多关中人,不愿从炀帝久驻扬州,打算自行回本土。统领骁果的武贲郎将司马德戡等得知此状,便集兵数万,于大业十四年(618)发动叛乱,推化及为主,缢杀炀帝,立秦王杨浩为帝。化及自称大丞相,引兵十余万西归。不久发生内讧,德勘等被杀。时东都群臣奉越王侗继帝位于洛阳,招瓦岗军领袖李密为太尉,使讨伐化及。双方战于黎阳(今河南浚县北),化及屡败,北走魏县(今河北大名西南),将士屡叛归李密。化及自知必败,叹曰:“人生固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于是毒杀杨浩,即帝位于魏县,国号许,改元天寿。武德二年(619),唐遣李神通攻化及,化及东走聊城(今山东聊城东北)。时窦建德已立夏国,遂以讨逆为名,往攻聊城,神通退兵。同年闰二月,建德攻陷聊城,擒化及,槛送襄国(今河北邢台),与其两子同时处斩,许亡。宇文化及被杀地点,《隋书》本传作河间;《北史》本传、两《唐书·窦建德传》作大陆;《资治通鉴》作襄国,今从《资治通鉴》。
(胡守为)
宇文恺
宇文恺
(555~612)隋代建筑家。字安乐。祖先是鲜卑族,西魏以来汉化。父亲宇文贵,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仕周,位至大司徒。次兄宇文忻,周、隋时名将,隋时官至右领军大将军,为隋文帝杨坚所忌,被诛。宇文恺为武将世家,父兄皆以弓马显名,他独好学,擅长工艺,尤善建筑。隋代著名工程,他多参预。
开皇二年(582),隋文帝下诏营建新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以恺为营新都副监,时高颎虽为大监,不过总领大纲,而规模计划皆出自宇文恺。开皇三年,新都建成,而仓廪尚虚,需要大量转运关东米粟,渭水多沙,不便漕运。四年,下诏兴建漕渠,令宇文恺率领水工凿渠,引渭水通黄河,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叫广通渠。渠成后,转运便利,隋唐关中的富庶颇得益于此。其后,他受到其兄宇文忻被杀事件的牵连,一度罢官居家。开皇十三年,隋文帝要在岐州(今陕西凤翔)建仁寿宫,经右仆射杨素推荐,文帝任命恺为检校将作大匠,后又拜为仁寿宫监、将作少监。在杨素主持下,仁寿宫建造得非常华丽,成为隋文帝经常临幸的别宫。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要营建洛阳,又以恺为营东都副监,后迁将作大匠。宇文恺把东都建筑得极其壮丽,因此被升为工部尚书。他曾经建造大帐,帐下可以容纳数千人。又造观风行殿,殿上可以容纳侍卫数百人,行殿下装轮轴,可以迅速拆卸和拼合。他曾建议按古制建筑明堂,“下为方堂,堂有五室,上为圆观,观有四门”,并曾用木料制作了模型。虽然没有兴建,却表现了他的巧思和学识的渊博。大业八年(612)宇文恺卒。
宇文恺设计和督造的工程中,以两都的营建及广通渠的开凿最有影响。长安(大兴城)及洛阳的建筑规模使后代学者为之倾倒,并为后代王朝所仿效,为邻近国家所学习。他著有《东都图记》、《明堂图议》、《释疑》。除《明堂议表》见于本传外,其他均已失传。
(陈仲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