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中国百科全书 > 分节阅读 98

分节阅读 98(2/4)

目录

永佃权的形成与定额地租形态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在定额地租形态下,地主只是收租,而不关心土地的经营情况,这使土地所有权与耕作权的分离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佃农或因垦荒付出工本,或因投资改良土地,或因支付“佃价”,或因长期租种同一块土地,或因集体“霸耕”而获得永佃权。另外,也有自耕农出卖土地、仅保留耕作权而结成永佃关系。在地广人稀地区,有的地主为保障土地收益,也强迫佃农结成永佃关系。永佃权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作物种植的扩大和土地收益的提高,也有利于佃衣经济dú • lì性倾向的发展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但当地主权势嚣张时,每每任意改变永佃条件,使佃农丧失永佃权,明清时代经常发生佃农争取耕作权的斗争。有永佃权的农民往往“私相授受”,将田面出顶、典押或买卖,还有的保留或转移征租权,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再分割。许多官绅、豪民、债主也竞相从自耕农或永佃农手中掠取或购置田面,进行地租剥削。这是明中叶以后土地关系中出现“一田两主”、“一田多主”现象的渠道之一。在“一田多主”制下,出租田面的人都是二地主,俗称面主、皮主、赔主。在永佃制下,土地所有权和耕作权的名称因地而异。又有田骨田皮、田底田面、大苗小苗、大租小租、大田小田、大卖小卖、大买小买、大业小业、粮田税田、粮田质田等,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清宣统三年(1911)编纂的《大清民律》草案在承认永佃权的同时,又规定其存续时间为二十至五十年,实际上否认其永久性。1929年公布的《中华民国民法》基本沿袭上述规定。

(杨国桢)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

明代官修的大型综合性类书。始纂于永乐元年(1403),永乐五年完成。初名《文献大成》,后经增订重修,命名为《永乐大典》。计两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主编为解缙、姚广孝等。

编纂始末建文四年(1402)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之后,深感臣民对其夺位有不平之气,难以力服,故欲修典笼络朝野儒士,使之乐为其用,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

永乐元年七月,朱椽以天下古今事物,浩如湮海,散载诸书籍,查找不易,命翰林学士解缙等将“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解缙等奉诏编纂,依韵编次,于次年十一月,奏上成书送呈朱棣。朱棣赐书名为《文献大成》,此即《永乐大典》的前身。但朱棣不满于该书的急就速成,认为采摘不广,记载太略,又于三年正月,敕谕解缙等在原书的基础上重修。并增派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礼部尚书郑赐为监修,刑部左侍郎刘季篪为副监修,又增设正、副总裁;命礼部简派官员以及四方宿儒文学之士充纂修,开馆于文渊阁,命光禄寺给以朝暮膳。参加编纂的官员前后多达三千余人。永乐五年十一月,全书编成,朱棣更赐书名为《永乐大典》,并亲撰序言以纪其事。

规模与体例《永乐大典》正文为两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六十卷,装订为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书面硬裱,以黄绢连脑包过。封面左上首签题《永乐大典》四字。其篇幅之大,搜罗之广,缮写之工整,装潢之精湛,为当时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永乐大典》编纂之初,定有凡例二十一项,对材料的取舍、分类、排比等都有明确规定。全书按《洪武正韵》的韵目编排,以韵统字,以字系事。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凡入辑之书,不许任意删节涂改,必须按原书一字不差地整部、整编、整段分类编入。这种编辑方法虽有“依韵缀字、踳杂不伦”、“差错无序”等缺点,但宋元以前之佚文释典,赖其多得而传世。保存了明代以前的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永乐大典》(明写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