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8(1/4)
了清代相当完整的珍贵的地理资料,是研究清代中外历史地理方面很重要的一部丛书。
(陈可畏)
谢安
谢安
(320~385)东晋政治家。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其家族是流寓江东的北方世家大族。沉静有识鉴,少有名望。居会稽东山,屡次谢绝征召,与王羲之、支遁等遨游山水,以音乐诗文自遣。年逾四十才出仕,历任征西大将军桓温司马、吴兴太守、吏部尚书、中护军。桓温专擅朝政,371年废皇帝司马奕为东海王(后改封海西县公),立司马昱为帝(简文帝)。次年简文帝卒,桓温因简文既未禅位于己,又未受命摄政,率大兵入朝将发动zhèng • biàn,慑于谢安等人,未果。司马曜(孝武帝)继位,桓温又求加九锡以准备禅让,谢安等故意拖延,至温病死,使东晋统治延长了四十七年。桓温死后,孝武帝年幼,谢安累官至侍中,独综朝政,政由安出。
谢安为相施政宽和,不以察察为事。为了拱卫京师,培植朝廷军事实力以抗衡长江上游,将北来侨民征募为北府兵,由侄谢玄统率,改变了荆、扬两重镇的均势。前秦攻下梁、益,占领襄阳,又南进徐、淮。太元八年(383),苻坚以号称百万之众伐晋,京师震恐。谢安任征讨大都督,坐镇建康,运筹帷幄,指挥谢玄等取得肥水大捷。翌年九月,谢安请求北伐,令谢玄为前锋,收复徐、兖、青、司、豫、梁六州(今山东、河南、陕西南部地区),但谢安父子叔侄遭会稽王司马道子(孝武帝同母弟)倾陷排斥,未竟其功。自肥水之战后,进位太保、太傅,声望极高。荆、江二州刺史桓冲卒,朝议以谢玄继任。谢安为消除疑虑并调和荆、扬关系,任命桓石民为荆州刺史、桓石虔为豫州刺史、桓伊为江州刺史。但他仍不为司马道子所容,被迫于太元十年四月以抵御前秦为名北赴广陵,筑新城留住。七月病剧,还建康,八月卒。
(杨廷福)
谢玄
谢玄
(343~388)东晋名将。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安兄奕之子,少为谢安所器重,后桓温举为掾属。谢安执政,推荐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广陵相,组织与训练北府兵。太元四年(379)前秦军陷襄阳,又攻下彭城(今江苏徐州)、淮阴、盱眙,进围三阿(今江苏宝应),引起东晋朝廷震动。谢安遣玄自广陵教援,三阿围解,谢玄又与田洛合兵五万大败秦军,连克盱眙、淮阴,前秦军败退淮北,以功封东兴县侯。八年,前秦军进犯,爆发肥水之战,谢玄任前锋都督,率八千精兵强渡肥水,以少胜多,击溃前秦军。次年乘胜克彭城,北上收复徐、兖、青、豫诸州,进据黎阳(今河南浚县),以功封康乐县公。司马道子忌谢氏功高,朝议“以征役既久,宜置戍而还”,使谢玄以坐镇的边境要地彭城回镇淮阴。他至镇所后,因病请解职,转授会稽内史,卒于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