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7(1/3)
甚至对他的重要谋臣范增也不信任,以至在政治上屡屡失策。由于上述原因,使项羽丧失了在战役上取得的一系列战果,而刘邦却得以转败为胜。汉五年十二月,楚军被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人少食尽。汉军四面唱起楚歌,项羽与虞姬对饮,慷慨悲歌:“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随即,与从者八百余骑突围,至阴陵迷失道路,复至东城,从者仅剩二十八骑。汉将灌婴率五千骑追及,项羽引兵东向,至乌江(今安徽和县境)自刎而死。项羽自刎前,仍称“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而不能认识自己终致失败的原因。汉王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于谷城。
(田人隆)
相邦
相邦
先秦官名。简称相。战国时百官中最高者。春秋时,相本为君主或贵族行礼时的赞礼者。据《仪礼》、《礼记》记载,凡饮酒礼、射礼、丧礼中都有相或相者主持有关礼仪。国君外出,亦有相跟随左右,如鲁定公和齐君在夹谷相会,即以孔子为相。春秋时,贵族家中之家宰也称为家相。家相主贵族家室之事,故也称为相室。战国初年,有些国家的卿大夫因掌握大权而渐渐变为有国之君,作为他们亲信的相室便成为邦国之相,相邦由此得名。
据《史记》所记,战国初年最先设置相的是三晋等国。而后,其他各国亦先后置相。相邦之名唯见于铜器铭文,如赵的一些铜矛、铜剑上刻有“相邦建信君”和“相邦春平侯”的铭记。中山国的铜钫铭中有中山国相邦赒之名。赵的铜器铭刻中还有“守相”一名,当是摄相之意。
古籍中仅见相国或相。《战国策》、《韩非子》及山东临沂银雀山所出竹简本战国人作品《王兵篇》都提到过相国。《史记》中关于七国相国的记载尤多,如称张仪为秦惠王相,又说秦昭王时魏冉为相国。但在铜器铭文中,只有相邦仪和相邦冉。又《史记》言吕不韦为相国,而作于秦始皇三年、四年、五年、七年、八年的铜戈铭文上有“相邦吕不韦”。铜器铭文中从不见有相国之名,唯古籍作相国,可能是汉代人因避汉高祖刘邦之讳而改“邦”为“国”所致。
平山中山国铜钫铭文拓片
三晋等国以国相为相邦,而秦于相邦外又置丞相,《史记·秦本纪》记载,武王二年(前309),初置丞相。以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四川青川出土的秦武王二年木牍上,即有“丞相戊、内史匽”,证明《史记》的记载可信。但秦相邦、丞相交替设置,二者非同时并存。据《史记》所记,魏、燕等国也有丞相,其详不得而知。楚在战国时仍置令尹以总百官,但《战国策》、《韩非子》均有“州侯相楚”之语,或者相仍是指的令尹。战国时有的国家以太宰为执政,于是宰和相也可连在一起称为“宰相”。
相邦是助王治理国政的gāo • guān,既要综理百事,又要依百官之功过而进行赏罚,掌握了不小的权力。但他们的地位并不稳固,只要不称职或是触犯了君主,随时可以被免除职务。
(吴荣曾)
萧韩家奴
萧韩家奴
(976~1047或975~1046)辽代文臣。字休坚。契丹涅剌部人。潜心典籍,通契丹文、汉文。辽圣宗统和二十八年(1010),任右通进,掌南京栗园。辽兴宗重熙四年(1035),授天成军节度使,后改任彰愍宫使。所撰《四时逸乐赋》得到兴宗赏识,被引为诗友。兴宗诏群臣各言治道之要,他上疏提出轻徭省役,收缩西北既远且广的防区,使远戍的疲兵还乡务农,以期足衣足食。疏上,升任翰林都林牙,兼修国史。十三年,奉诏与耶律谷欲、耶律庶成编纂遥辇氏诸可汗事迹及辽诸帝《实录》,集为二十卷。两年后,又奉诏与耶律庶成撰成《礼书》三卷。因年高力衰,不胜朝谒,曾改授归德军节度使,但不久即召还,仍监修国史。著有《六义集》十二卷,曾以契丹文译《通历》、《贞观政要》、《五代史》。
(张正明)
萧何
萧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