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3(2/4)
王莽改制时以诏令形式规定的对全国耕地和奴婢所加的名称。西汉后期,地主官僚和大工商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的情况十分严重。哀帝时师丹曾建议限田、限奴婢,遭到当权的外戚、官僚的反对,未能实行。新莽代汉,托古改制,于始建国元年(公元9)下诏,宣布将天下田改名曰王田,奴婢曰私属,都不准买卖。又照孟轲提过的井田制(见井田)一夫一妇授田百亩的原则,规定一家男子不到八人而田过一井(九百亩)的,应将余田分给九族乡邻中无田或少田的人。原来无田而应授田的人也按上述原则授与土地。新莽的这一措施,意在缓和土地兼并和防止农民奴隶化。但诏令颁行后,分田授田的规定并未能施行,只是冻结了土地和奴婢的买卖,地主、官僚、工商主因继续买卖土地、奴婢而获罪的不可胜数,因此纷起反对。新莽只好在始建国四年下令买卖土地、奴婢不再治罪,承认了这项改革尝试的失败。地皇三年(公元22)新莽崩溃前夕,最后废除了关于王田、私属的法令。
(宁可)W
王文统
王文统
(1190?~1262)元初政治家。字以道。金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人。金朝末年举经义进士。为学不局限于儒家,喜读权术、谋略之书。金亡前后,北方知识分子多投靠各路“诸侯”(归附蒙古的汉人军阀),后者也需要招揽谋士以加强自己的军事和政治势力。王文统以所学权谋之术游说诸侯,后投奔益都行省李璮,被留为幕僚。他教李璮借南宋以自重,乘机扩充军事实力,并将女儿嫁给李璮为妻,因而深受信任,军政大事都参与谋议。
1259年,忽必烈统东路军攻打南宋鄂州(今湖北武汉),见贾似道备御有方,十分赞赏,表示要搜罗这样的人才以为己用。随军藩府书记刘秉忠、张易等当即推荐王文统,称他为才智之士。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即位,立即提拔王文统担任中书省平章政事,行中书省事于燕京,主管中原汉地政务,委以“除旧弊,立新政”的重任。王文统执政后,设立十路宣抚司分管各地,颁布一系列条画,以革除赋税、吏治诸方面的积弊;发行中统元宝交钞(见钞),并制订了严密的钞法;选用人才,分立中书左三部、右三部,以健全政府机构。元朝各项制度的奠定,他起了重要作用。当时忽必烈正与阿里不哥进行争位战争,急需得到中原汉地的财政支持。王文统善于理财,“钱谷大计,虑无遗策”,他所推行的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蒙古、色目贵族的任意搜括,使国家财政收入大增,以此,深受忽必烈的信任。忽必烈有意升任他为丞相,但因他出身布衣,资望不足而作罢。
中统三年,李璮发动叛乱。王文统因与李璮的关系受到牵连,以同谋罪被处死。
(陈得芝)
王锡阐
王锡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