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宣帝治吏(2/4)
然而,什么样的官员是合乎标准呢?
事实证明,刘询十八年在民间的饭没白吃,他对此早有自己的见解。
他的官一定不能贪。
有“决策定疑”之功的田延年就是很好的例证,即便他是霍光的亲信,即便霍光在世,只要他敢贪,刘询也就敢问罪。
刘询深知□□的腐蚀能量巨大,不但会导致民怨沸腾,上下失和,还会制造冤狱,陷害无辜。
他对冤狱深恶痛绝,与他儿时惨痛的经历有关。所以他给廷尉府增设了四名廷尉平的官员,专门做复核的工作,又设治御史审核廷尉的量刑是否妥当。即便如此,刘询还是不放心,他甚至亲自参与某些案件的审理,最大程度杜绝冤狱的发生。
他的廷尉于定国就受到朝野的称颂:“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定国为廷尉,百姓自以为不冤。”
刘询经常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为的是时时刻刻提醒官员们,手莫伸,伸手则治道衰。
他的官一定不能迂。
刘询不喜欢迂官。混过社会的人都知道,人太迂容易偏激,往往处理不好事情,解决不了纠纷。当然,不要迂官并不说明刘询喜欢圆滑之人。刘询所推崇的是循吏。
循吏是有着处理问题能力的官员,那些迂腐偏激脑筋不打叉的官员在刘询这里是混不到饭吃的。
太子刘奭为犯了“刺讥辞语”罪的大臣杨恽、盖宽饶等鸣不平,对刘询说道,“陛下用刑过甚,应用儒生。”刘询很不高兴,板着脸孔说道,“汉家自有制度,以‘霸’,‘王’道兼用,怎能用周代时的纯德政?更何况儒家不喜洞察世事变化,喜欢是古非今,连‘名’,‘实’都分不清,怎能治理国家?”刘询看了眼太子不以为然的表情,叹了口气,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