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交中不要走的独木桥(3/4)
一是以痛恨对恶。杜丽上班不到一个月,就和单位里的几个女同事结下了仇:处长的小姨子仗势欺人、出纳赵欣尖酸刻薄、对桌同事阴险狡诈、打字员朱雪挑拨离间……总之,单位里没几个好人。男朋友劝她多忍让一点,有话好好说,反被杜丽骂了一顿,她决定给那几个女人点厉害,让她们知道谁都不是好欺负的。从那以后,杜丽就开始每天跟她们吵,跟她们骂,向领导打小报告,跟同事告密……一段时间下来,虽然杜丽也吃了不少暗亏,但几个同事的气焰也给压下来不少。杜丽洋洋得意,没想到男朋友却提出了分手。他说:“看看你现在的样子,和那几个女人有什么区别,满脑子就想着怎么算计别人,我再也受不了你了。”这样的结果让杜丽惊呆了,她明明只是想为自己讨个公道啊!
以为自己与自己的小圈子乃清白的天使,以为周围的一切人是魔鬼和恶棍,于是整天咬牙切齿,苦大仇深,气迷心窍,不可终日,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第一是神经病,第二是以恶对恶,本身就已经恶了,本身就已经与他或她心目中的魔鬼恶棍无大异了、趋同了。
二是以疑对恶。嘀嘀咕咕,遮遮掩掩,患得患失,犹豫不决,生怕吃亏上当,总觉得四面楚歌。结果可能你少吃了两次亏,但更失掉了许多朋友和机会,失掉了大度和信心,失掉了本来有所作为的可能。
三是以大言对恶。以煽情对恶,以悲情“秀”对恶:言必称险恶,言必骂世人皆恶我独善,世人皆浊我独清;言必横扫千军如卷席;言必爆破多少吨的***。目前有一种说法很流行,说是知识分子的使命在于批判。这个提法对于生活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知识分子尤为正确,因为他们的环境里成为主流的可能是自满自足,是物质享受,是相对或暂时的平稳,是“历史的终结”乃至霸权主义。
四是以消极对恶。不反抗、无作为,只懂得自怨自艾,这就是所谓的消极。张军是个出名的老好人,不过为了这个脾气也多受了不少气。这辈子张军最恨的就是女经理李飞花,最难的业务,她一定会派给张军跑;跑熟的业务,李飞花一定会让他交给新手;有什么好事一定轮不到张军,加班、紧急出差这些事,张军没有一次逃得掉……“真tā • mā • de李飞花呀!我这一辈子就交代在她手上了!”张军每天都要这样跟老婆、孩子、亲戚朋友抱怨,“上次,不是她硬插了一扛,业务经理就是我的了!”“今天,李飞花又给我安排了个‘好活’……”久而久之,大家对他的抱怨都厌烦极了,他刚一开头,大家就全散了,每个人都说:“老张这人挺好,就是太爱发牢骚!”
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人,一辈子唠唠叨叨,神经兮兮,黏黏糊糊,诉不完的苦,生不完的气,发不完的牢骚,埋怨不完的“客观”,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了,他或她已经是一事无成的定局了,还在那里怨天尤人呢。
那么,我们能不能做到,保持干净更保持稳定,保持操守更保持好心情,保持正义感更保持理性,保持有所不为有所不信更保持与人为善呢?许多时候,你的绝大多数同事还是好的,至少是正常的。这样说由于过分正常,也会使得某些人暴跳如雷吧?而多数情况下,绝大多数人,他们对待你的态度取决于你对他们的态度。至于说到他们的毛病,不见得一定比你多,即使是常常不比你少。无论如何,我们可以努力做到使自己变成一个和善安定的因素、团结的因素、文明的因素,而不是相反;我们可以努力做到心平气和,冷静理智,谦恭有礼,助人为乐,而不是相反,急火攻心,暴躁偏执,盛气凌人,四面树敌。甚至对那些或某一个对你确实是心怀敌意乃至已经不择手段地伤害你的同事,你也可以反躬自问,自己有什么毛病?有什么使他或她受到伤害的记录?有没有可能消除误解化“敌”为友?还要设身处地想想对方是否也有情可原。
从长远看,一切个人的嫉恨怨毒,一切鼓噪生事,一切签名告状,流言蜚语也好,棍子帽子也好,在一个大气候相对稳定的形势下,作用十分有限,可能起的是反作用。你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大可以正常动作,平稳反应,保持良好心态,不受干扰,让各种事务按部就班地进行。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对于讨厌的人,你不要理他,让他一个人折腾,估计他很快就会觉得没趣。但如果对方闹个没完没了,那你就要找个有利时机,狠狠地回击一下,让他收敛,这也就够了。
5.不能只顾表现自己
【社交魔方】
对自我的留意在要和人打交道的时候虽然是必要的,但在交往中却必须不要显露出来,因为那样就会产生窘迫,或者就会是矫揉造作。
——康德
社交场中,你不能只顾着表现自己,不顾及别人,否则无论你走到哪里也不会受到欢迎。
有的人说话不顾及别人的态度与想法,只是一个人滔滔不绝,说个没完没了,讲到高兴之处,更是眉飞色舞,你一插嘴,立刻就会被打断。这样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李晓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他一打开话匣子,就很难止住。跟他在一起,你就要不情愿地当个听众。他甚至可以从上午讲到下午,连一句重复的话都没有,真不知道他的话都是从哪儿来的。每次他找人闲聊,大家都躲得远远的,因为和他在一起实在没劲。
人与人交往,重要的是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在整个谈话过程中,若只有一个人在说,就不容易与对方产生共鸣,这样就达不到沟通和交流的效果。就是说,交谈中要给他人说话的机会,一味地唠叨不停就会使人不愿意与你交谈。
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各不相同,如果你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就会引起他人的不满。其实,每个人由于生活经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会不尽相同,各持己见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当他人提出不同意见时,就断然否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这样必定会给人留下狭隘偏激的印象,使交谈无法进行下去,甚至不欢而散。当你与他人交谈时,应该顾及对方的感受,以宽容为怀,即使他人的观点不正确,也要坚持与对方共同探讨下去。
林枫是某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会会长,一表人才,能言善辩,口才极佳。但他有一个特点,凡事争强好胜,常因为一些问题的看法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非得争个输赢出来才肯罢休。总认为自己说的话有道理,别人说的话没道理。别人的看法和观点,常常被他驳得一无是处。大家讨论什么问题时,只要他在场,就会疾言厉色,一会儿反驳这个,一会儿又批评那个,好像只有他一个人是正确的,别人都不如他。如果不把死的说活,活的说成仙,就不会善罢甘休。就这样,常常会把气氛弄得很紧张,最后大家只好不欢而散。
还有的人,十分热衷于突出自己,与他人交往时,总爱谈一些自己感到荣耀的事情,而不在意对方的感受。A女士就是这样一个人,不论谁到她家去,椅子还没有坐热,就把她家值得炫耀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向你说,说话的表情还是一副十分得意的样子。一位老同学的丈夫下岗了,经济上有点紧张,她知道了,非但没有安慰人家,反而对这位同学说:“我家老头子每月工资八百元,我们家花也花不完。”她女儿给她买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因为很值钱,她就跑到人家那里去炫耀:“这是我女儿在香港给我买的衣服,猜一猜多少钱?一千八百元。”说完很得意的表情,意思是:“怎么样,买不起吧。”
表现自己,虽然说是人的共同心理,但也要注意尺度与分寸。如果只是一味热衷于表现自己,轻视他人,对他人不屑一顾,这样很容易给人造成自吹自擂的不良印象。
洛宁刚调到公司的时候,为了让别人尽快地了解他,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处处表现自己。本来是领导已经知道的事情,他偏偏要去积极地汇报。在同事面前,天天都说自己有学问、有能力,说以前在某某单位时,自己干得多么出色,在上大学的时候,成绩是多么的好,老师多么器重他,同学们多么佩服他。刚开始,大家还认真地听他说,后来,大家对于他的表现都十分反感,觉得他太爱表现自己了。
一次,领导问大家:“有一项工作,谁能够胜任?”他一看机会来了,就抢先向领导说:“我能干好。”弄得大家心里面都不太痛快。其实,他根本就没有把握,可是为了表现自己,就打肿脸充胖子的揽了下来。但接下来,他可就犯了难,自己对这件工作真的是没有把握,做好做坏,自己心里一点儿底也没有。看得出来,他有向同事求救的想法,可是大家心里暗笑,没有一个人帮他。有一位同事说:“没那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啊。”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他也只好一脸的苦笑。后来,这项工作他没有按时完成,领导非常生气,批评了他。一位同事对他说:“你也该接受教训了,以后踏踏实实地工作吧。”说得他不断地点头。
一个人,在与别人相处和交往的时候,要多注意别人的心理感受。只有抓住了别人的心理,才能真正赢得别人的赞赏与好感。如果你只顾表现自己,在人前抢出风头,不给别人表现的机会,那就会受到忌恨,在人际交往中陷入尴尬境地。
6.说话不能张口就来
【社交魔方】
社交的秘诀,并不在于讳言真实,而是在讲真话的同时也不激怒对方。
——获原塑太郎
社交中,一些人说话简直像不经过大脑一样,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些话常常是不恰当的、没分寸的。结果不知不觉中就得罪了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