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交中不能碰的地雷阵(3/3)
至于其他同事的行动,大可不必理会,也不必加以批评,这叫作独善其身。惹什么也别惹是非,陷进是非圈里,你就难以脱身,轻则灰头土脸、重则里外不是人,所以,别妄想当“兼济天下”的“圣人”,还是好好“独善其身”吧!
6.玩笑不是乱开的
【社交魔方】
有许多人,要不是因为那无法控制的说话欲望,会更像自己的本来面目。
——豪
饭可以多吃,玩笑不能乱开,得体的玩笑可以活跃气氛、松弛神经,但万一掌握不好分寸,就可能伤害感情,甚至惹起事端。
玩笑失去了分寸,就会成为恶意的嘲笑,让人际关系受损,不信的话,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A、某姑娘身材高大,体态臃肿,虽然年逾30,却迟迟未完婚事。她将择偶难的原因,主要归结为自身的形体条件差。因此,平时她内心一直十分痛苦,无论衣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都尽量避免露胖。这一天,单位里举行文娱活动,大家说说笑笑,忽然将话题转到健美上来。有一位男性同事笑着对某姑娘打趣道:“唉呀,你要是参加健美运动,不早就变成一只轻盈的小燕子了!”这句隐含着责怪她胖的打趣话,一下子触及了某姑娘的忌讳。只见她脸刷地红了,一声不吭,扭头就离开了会场。回到宿舍,她趴在枕头上暗自流泪,气得整整一天不思饮食。事后,还是同宿舍的女友好心相劝,才使她停止自卑行为。
B、王某和夏某是同室女友,两人形影不离,亲如姐妹。有一天,王某在一群女友中间,当面对夏某的衣着打扮,进行了一番议论。她用开玩笑的口吻,说夏某的衣裙像筒子,皮鞋像小船,还对她的发型、发结进行了挑剔。其实,王某在说这些玩笑话时,内心并无恶意,也不曾想到这会引起夏某的不快。她只不过想通过这些逗趣话,提醒夏某改进一下自己的衣着,将自己打扮得更漂亮一些。然而,夏某却生气了,她沉下脸回敬道:“我没你会打扮!你身上哪儿都顶合适!”从那以后,两人关系一下子疏远了,夏某有什么心里话,再也不跟王某说了。
这两个故事中,乱开玩笑只不过失去友情,但下面这个例子里,乱开玩笑却赔上了健康。
张博和小邵是关系不错的同事,张博生性大大咧咧,喜欢开玩笑。四月一日愚人节快到了,张博决心好好“涮”小邵一次。中午,小邵正跟几个同事坐在石椅边聊天,张博慌慌张张从办公室跑了出来:“小邵!你还在这儿聊天,你妈死了!”小邵一听,差点晕倒,他父亲死的早,是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的,没想到——小邵跌跌撞撞地冲进办公室,张博却在这边挤眉弄眼地跟同事笑开了。两分钟后,小邵从办公室冲出来,愤怒地揪住张博衣襟:“你凭什么咒我妈死了!”张博一把推开他:“愚人节嘛!”小邵更生气了,两人吵了起来,一怒之下,小邵不知从哪里抽出把弹簧刀向张博刺去,张博倒在了血泊中,后经抢救,命虽然救回来了,身体却折腾虚了,而小邵则因故意伤害而被判了六年徒刑,而这场是非只不过是因为一个过了头的玩笑。
社交中,开玩笑一定要把握分寸,诙谐而不伤人,以下几点,就是开玩笑时应该注意的:
(1)内容要健康
笑料的内容取决于开玩笑者的思想情趣与文化修养。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笑料,不仅给对方以启迪和精神的享受,也是对自己美好形象的有力塑造。钢琴家波奇一次演奏时,发现全场有一半座位空着,他对听众说:“朋友们,我发现这个城市的人们都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二三个座位的票。”于是这半屋子听众放声大笑。波奇无伤大雅的玩笑话使他反败为胜。
(2)态度要友善
与人为善,是开玩笑的一个原则。开玩笑的过程,是感情互相交流传递的过程,如果借着开玩笑对别人冷嘲热讽,发泄内心厌恶、不满的感情,那么除非是傻瓜才识不破。也许有些人不如你口齿伶俐,表面上你占到上风,但别人会认为你不能尊重他人,从而不愿与你交往。
(3)行为要适度
开玩笑除了可借助语言外,有时也可以通过行为动作来逗别人发笑。有对小夫妻,感情很好,整天都有开不完的玩笑。一天,丈夫摆弄鸟枪,对准妻子说:“不许动,一动我就打死你!”说着扣动了板机。结果,妻子被意外地打成重伤。可见,玩笑千万不能过度。
(4)对象要区别
同样一个玩笑,能对甲开,不一定能对乙开。人的身份、性格、心情不同,对玩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
一般来说,后辈不宜同前辈开玩笑;下级不宜同上级开玩笑;男性不宜同女性开玩笑。在同辈人之间开玩笑,则要掌握对方的性格特征与情绪信息。
对方性格外向,能宽容忍耐,玩笑稍微过大也能得到谅解。对方性格内向,喜欢琢磨言外之意,开玩笑就应慎重。对方尽管平时生性开朗,但如恰好碰上不愉快或伤心事,就不能随便与之开玩笑。相反,对方性格内向,但正好喜事临门,此时与他开个玩笑,效果会出乎意料地好。
(5)必要的忌讳
①和长辈、晚辈开玩笑忌轻佻放肆,特别忌谈男女事情。几辈同堂时的玩笑要高雅、机智、幽默,解颐助兴,乐在其中。在这种场合,忌谈男女风流韵事。当同辈人开这方面玩笑时,自己以长辈或晚辈身份在场时,最好不要掺言,只若无其事地旁听就是。
②和非血缘关系的异性单独相处时忌开玩笑。哪怕是开正经的玩笑,也往往会引起对方反感,或者会引起旁人的猜测非议。
③和残疾人开玩笑,注意避讳。人人都怕别人用自己的短处开玩笑,残疾人尤其如此。俗话说,不要当着和尚骂秃儿,癞子面前不谈灯泡。
④朋友陪客时,忌和朋友开玩笑。人家已有共同的话题,已经酿成和谐融洽的气氛,如果你突然介入与之玩笑,转移人家的注意力,打断人家的话题,破坏谈话的雅兴,朋友会认为你扫他面子。
双方都能欣赏才叫玩笑,所以开玩笑之前多替对方想一想,看看对方是否能接受,如果不考虑对方的接受度就乱开玩笑,就只会自讨没趣。
7.热情也要有度
【社交魔方】
催赶想多呆一会儿的客人和挽留想告辞的客人,同样都是失礼的。人想要做到好客有礼,就应该对临门的宾客表示欢迎,并在他起身告辞的时候将他送出家门。
——荷马
中国人天性热情,提倡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待人热情固然很好,但如果没了分寸,那就过犹不及了。
与中国人的热络不同,外国人大都强调个性dú • lì,所以不要把中国式的善意的关心施之于外国人,否则就会出力不讨好。
例如:你问外国朋友“吃饭没有”?他会曲解为你嘲讽他连饭都没得吃。你同他打招呼:“上哪儿去?”他会怪你多管闲事。你见他天冷时穿得太少了,便建议他:“该多穿几件衣服了。”你显然是好意,他却会认为你粗暴地干涉了他的个人自由。有一位英国女士在中国呆了三年,汉语说得不错。有一位中国朋友,热情邀请她去自家做客,却之不恭,英国女士也就答应了。进了门后,中国朋友又是拿水果,又是倒茶的,并让自己的母亲陪客人聊天,她就进厨房炒菜去了。老太太也很热情,亲热地拉着手问:“姑娘,你多大了?”英国女士愣了一下,勉强回答说自己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老太太掐指一算,继续问:“那你三十多了吧?结婚了吗?”这位女士面带不悦地回答“没有”!老太太一拍巴掌:“那哪行啊?再不结婚就太晚了,赶紧找一个。咦?你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啊!”英国女士再也坐不住了,她站起来胀红了脸说:“我的身体很健康,结不结婚我也有选择的自由。对不起,我还有事先走了,麻烦您转告您女儿吧!”说完就走了。老太太目瞪口呆地坐在那里:“这外国人脸怎么这么急呢!”
生活中,很多外国人都对中国人的热情大呼“吃不消”,他们认为过份的热情侵犯到了他们的隐私。所以如果和外国人交往的话,不妨谈谈天气美食,太过热络的关心就不必要了。
中国人讲究待人接物既要诚恳热情,又应当合乎彼此的身份和关系,符合礼仪规范。如果一味只顾热情友好,而不顾“礼”的适度,就是所谓“热情越位”。“热情越位”与不够热情同样有害。“热情越位”会被人视为失礼和没有教养的表现。
例如,与初交或交情不深的异性谈话,不应询问其婚姻状况,或是大谈特谈对方比自己的伴侣“强多了”。要是刚认识一位年近30还未成家的女士,马上就问人家为什么还不结婚,甚至毛遂自荐要为对方当“红娘”,显然欠妥。
与业务伙伴谈判或是聚餐时,一位异性突然起身往外走,很可能是想去“方便”一下。有时对方可能还会给自己找个借口,比如说“出去打个电话”之类。此刻有教养的人是不会问对方“此行何去”的,更不会要求陪对方去“打电话”。
刚上班不久的小王请师傅来家做客,小王与师傅交谈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师傅再三推辞,但抵不住小王全家热情的、甚至有些强硬的挽留,只好同意共进午餐。小王对师傅说:“来,洗洗手,摘下帽子,咱俩喝点酒。”小王发现师傅没有摘掉帽子,便热情地说:“屋里有暖气,不冷,不用戴帽子,快摘了!”师傅连声说:“好,好,先喝酒、先喝酒。”小王着急了:“喝酒更热,出了汗到外面该着凉了!”见师傅不加理会,小王便站了起来说:“我帮你摘!”没容师傅反应,小王已经把那顶工人帽摘下来,霎时,全家都愣住了,原来师傅头上光光的,没有一根头发。小王拿帽的手停在空中,但只一秒钟,迅速地又把帽子戴到了师傅头上,一切都发生的那样快,小王和师傅都尴尬得不知所措。
热情过度使人感觉失礼、冒失,没有教养,动机和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比如在宴会上相互敬酒表示友好,但如果过分热情,硬让不会喝酒的人喝酒甚至过量喝酒,就会失言失态,从而破坏宴会的气氛,也使客人的身心受到伤害。
小张曾到一位朋友家做客,朋友很热情,准备了丰盛的菜肴。他很感激主人的好客,可是其中一道菜是他平生最不喜欢吃的,而主人却一定要他品尝其手艺如何,说这是她最拿手的。不吃吧,主人的盛情难却,且菜已进了自己的盘中,吃吧,的确又难以下咽。最后为不使主人失望,硬着头皮把它吞下。饭吃完,主人又提议去卡拉OK歌厅玩,到了歌厅,主人热情地为小张等点了他自认为会唱的歌,弄得大家拿着麦克风,不是跟不上节拍,就是唱走调了,最后玩得热闹,但感觉并不舒服。
有人天性热情好客,把慢待朋友视为不够朋友。按说这种人的真诚应最能获得朋友的好感,可事实却恰恰相反。凡受过这种人热情款待过的朋友,或多或少都会被他的热情灼得不甚好受。人与人之间都有个交际距离,热情也应维持在一个限度内。待人过于热情的人,实际上是在过于强硬地拉近双方的距离。这样做引起对方的不悦就是难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