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交中不能碰的地雷阵(2/3)
众所周知,斯大林在晚年逐渐变得独裁、专制,“惟我独尊”的个性使他不能允许世界上有人比他高明,更难以接受下属的不同意见。在二战期间,斯大林的这种过分的自以为是曾使红军大吃苦头,遭到本可避免的巨大损失和重创。一度提出正确建议的朱可夫曾被斯大林一怒之下赶出了大本营。但华西里也夫斯基例外,他往往能使斯大林在不知不觉中采纳他的正确的作战计划,从而发挥着杰出的作用。
华西里也夫斯基的进言妙招之一,便是潜移默化地在休息中施加影响。在斯大林的办公室里,华西里也夫斯基喜欢同斯大林谈天说地的“闲聊”,并且往往“不经意”地“顺便”说说军事问题,既非郑重其事地大谈特谈,讲的内容也不是头头是道。但奇妙的是,等华西里也夫斯基走后,斯大林往往会想到一个好计划。过不了多久,斯大林就会在军事会议上宣布这一计划。于是大家都纷纷称赞斯大林的深谋远虑,但只有斯大林和华西里也夫斯基心里最清楚,谁是真正的发起者,谁是真正的思想创意者。
斯大林晚年的独行专断可以说是达到了强烈的程度,而华西里也夫斯基之所以还能够不断地让斯大林接受自己正确的作战计划,就是因为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不直接发表不同意见,而是在和斯大林的闲聊中“不经意”地流露自己的一些“想法”,用这些想法潜移默化地影响斯大林的军事观念,使他在受到启发后做出他自己的决定,这确是一种高明的办法。
再开明的领导其内心也是不喜欢过于直白的建议和批评的,因为这直接使他的权力受到威胁。即便他有时接受了你的直言相劝,并获得了显著成果,且内心里也承认你的能力,但他赞赏的却是你意见和建议本身,而不是你的进言方式。
总之,领导面前莫逞能,因为作为领导他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弄不好你就是说对了也会遭到他的批驳,这样做实在是划不来。
4.社交中保持等距离
【社交魔方】
你要别人怎样待你,你就得先怎样待别人。
——戴尔·卡耐基
社交活动中,我们经常需要同时与几个人打交道,这种情况下,常常容易犯厚此薄彼的错误。你“厚”的人可能是欢喜中带点尴尬,但被你“薄”的人就注定要满腹怨气了。这样做会给你的人际关系带来严重影响,为了避免这种失误,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等距离原则。
郊游活动中,班长徐伟带了四名女生去采蘑菇,回来的时候,其中三个女生却噘着嘴,满脸的不高兴。辅导员问几个女孩为什么生气?她们回答说:“什么意思嘛?一起出去,班长却只对那个女孩献殷勤,对我们理也不理,我们中有谁得罪了他吗?”辅导员听完就找徐伟谈了话,结果徐伟大呼冤枉:“我只不过是跟那个女孩比较熟悉,才多说了几句,并没有嫌弃另三个女孩的意思啊!”最后徐伟找到三个女孩,真诚地跟她们道了歉,并请她们吃了顿饭,三个女孩才算原谅了他。
社交中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影响到人际关系,所以社交中一定要谨言慎行,和人保持等距离。
在握手寒暄时,应按礼节规定的顺序依次进行,不应该不讲先后顺序,跳跃地进行。与多人握手时,注意与每人握手的时间应大致相等。
在与为数不多的人交换名片时,应按礼节规定的顺序,可以一一地把自己的名片递过去,请对方指教。那些在场者并不一定都想要你的名片,但仅凭自己的判断不给他们也有失礼之嫌。
一个男士与两个女士同行或坐在一起时,不应夹在她俩中间,否则,男士同她们谈话就不得不左右兼顾。那么男士的最佳位置应是坐在或走在她们的左侧才合乎礼仪。因为此刻你若居中而坐,或是走在中间,是难于做到一左一右绝对“等量”地对待她们的。
然而,这一规定却有个例外。在一位未婚男子同两位单身女子同行时,如果他靠近其中的一位而远离另一位,反而可能引起她们的不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走在她们中间较好。
在招待客户时,不论是对待大客户还是小客户都要设法照顾周到,尽量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在某公司举办的一个大型答谢晚宴上,业务员周平及其他业务员都忙着招呼各自的客户,周平的客户很多,他与小客户打过招呼后,就借用餐时间与一个大客户交谈起来,因为这个大客户曾与公司产生过误会,通过交谈,与这个大客户基本上达到了沟通的目的,消除了误会。事后,有一个小客户打来电话,说不想用该公司的产品了,当时周平非常吃惊,因为双方一直合作得不错,虽然产品用量不大,但一直保持业务往来,且关系很好,他不知道是哪方面得罪了这位“上帝”。后来经过多方打听,原来在那次晚宴上,这位客户就坐在自己的邻桌,因受其冷落,所以才欲终止合作。后来经周平不断地加以解释,才挽回了这位客户。
到公司去洽谈业务或办事,进入办公室后应设法与办公室业务人员都聊上几句,以调节气氛,不能只与业务主管攀谈,目无他人,令人觉得你只认领导,冷落其他在场的人,这样往往会收到不良的效果。
一位南方经营建材的老板,经常来公司洽谈业务,但是他每次来科里,只与业务主管交谈,旁若无人。甚至对其他人连句问候的话都没有,形同路人。说起话来口气很大,动辄说他跟某某厂长、科长关系很好,仿佛他做生意靠的不是实力,而是关系,大家都很反感他。他来科里联系业务,业务主管不在时,没人理他,更没人主动帮他,他来电话找人,回答“不在”——没人帮他去找;打听什么信息,回答“不知道”——即使很清楚。这样一来,看似精明的南方老板,实际上办了一件很不精明的傻事,原因是忽略了“等距离”规则。
所以,在社交场合,对待众多的朋友、合作伙伴,应努力做到一视同仁,不要使人感觉有明显的亲疏远近、冷暖明暗之别。
5.是是非非别沾惹
【社交魔方】
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向前,我落后。
——金兰生
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办公室里的是是非非每天都在发生着,说不清理不顺。对于这些是非,你能躲多远就躲多远,招惹是非对你不会有任何好处。
你可能是个很有正义感的人,忍不住要挺身而出“匡扶正义”;也可能你是个外向型的人,眼里看不过的事嘴上就要说出来,也可能你是个……
但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奉劝一句,是非不要轻招惹,是非背后麻烦多。甲乙两位平日颇为要好的同事,最近竟然分别在你跟前数落对方的不是,然而两人表面上依然友好。所以,你生怕两面皆讲好话,会被认为是两头蛇。其实,除了这点,你更该小心,因为另一个可能性是,甲乙是否在对你试探点什么?
先讲前一种可能。有些人心胸狭窄,十分小气,又善妒,所以因为某些问题,令两人发生心病,是不足为奇的,但表面上又不愿意翻脸,故向较亲近者倾诉心中情,是自然不过之事。
你这个夹心人并不难做,同样冷淡对待两人是妙法,对方发现没有人同情,必然满不是味儿,定会另找“有爱心之人”,那么你就自动“甩身”了。
若发现两人是另有用心,旨在试探你对他俩的喜恶程度,你就该步步为营了。既然对方的动机不良,你亦不必过分慈悲,不妨还以颜色。分别跟他们说:“对不起,我的看法对你们并不重要呀!”这一招,他们必然无功而退。
有人请你做公事上的“和事佬”,你其实有不少应留意的要点。
部门主管们之间,有太多的微妙关系存在,大部分是亦敌亦友的,无论私交如何要好,在老板面前,既然是在竞争之下,他撑起一把保护伞,别人的是非千万别沾惹们却是有数不完的斗争。今天,某甲跟某乙像最佳搭档,在办公室成了“铁哥们”,但很有可能几天后,两人却反目变成仇人了。
所以,某些人可能为了某些目标,希望化干戈为玉帛,以方便日后做事,但亲自出面又太唐突,于是便找来“和事佬”。本来使人家化敌为友,是一件好事。但做好事之余,请做些保护自己的工作,亦即是给自己的行动定一个界线。
例如有人请你做“和事佬”,你不妨只做饭局的陪客,或作为某些聚会的发起人,但不宜将责任全往头上冠,反客为主。你最好是对双方的对与错,均不予置评,更不宜为某人去做解释,告诉他俩“解铃还需系铃人”,你的义务到此为止。
对上司不满、对公司不满,永远大有人在,遇上有同事来诉苦,大指某人有意刁难他,或公司某方面对他不公平,你应该做到既关心同事的利益,又置身事外。
例如,同事与某人有隙,指出对方凡事针对他,甚至误导他。
你或许会很有耐性地听他吐苦水,听他细说端详,但奉劝你只听,不问。尤其是切莫查问事件的前因后果,因为你一旦成了知情者,就被认定是当然的“判官”了,这就大为不妙。
你只须平心静气开导他:“我看某人的心地不差,凡事往好处想,做起事来你会更开心的。”
要是对公司不满,你的立场就比较复杂,站在公司立场是你应该的,但站到同事那边,又有害无益。可是,人家来找你,保持缄默实在不礼貌。不妨这样告诉他:“公司的制度不断改进,这次你觉得不公平,或许是新政策的过渡期,你不妨跟上司开诚布公谈一下,但犯不着坚持己见。”轻轻带过才是上策。
一位向来忠心得很,已服务公司多年的同事,突然告辞,惹得众说纷纭,不少同事还千方百计去细问当事人,誓要找出真相。
其实,知道了真相,对你有好处吗?肯定没有,坏处倒有一大堆。例如,你或会无端卷入人事漩涡,晓得行政层的秘密对你的工作态度多少有些影响。还有,你更有可能被列为“某类分子”。
所以,过去的即将过去,不必去追究了;除非这同事向来与你颇投契,自动向你诉衷情,但你亦只宜做个聆听者,万万不要做“播音筒”。
你应该做的是送上诚意的祝福,赠对方一件纪念品,当作纪念你俩的情谊吧!又或者,请对方吃一顿饭,当作饯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