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冷静从容之社交心理调适(3/4)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潜意识就是一部“服务机制”——一个有目标的电脑系统。而人的自我意识,就有如电脑程序,直接影响这一机制运作的结果。如果你的自我意识是一个失败的人,你就会不断地在自己内心那“荧光屏”上看到一个垂头丧气、难当大任的自我,听到“我是没出息、没有长进”之类负面的信息;然后感受到沮丧、自卑、无奈与无能——而你在现实生活中便会“注定”失败。
另一方面,如果你的自我意识是一个成功人士,你会不断地在你内心的“荧光屏”上见到一个踌躇满志、不断进取、敢于经受挫折和承受强大压力的自我;听到“我做得很好,而我以后还会做得更好”之类的鼓舞讯息;然后感受到喜悦、自尊、快慰与卓越——而你在现实生活中便会“注定”成功。
对自我意识的确立是十分重要的,其正或负倾向是我们的生命走向成功或失败的方向盘、指南针。自我意识的形成有以下特点:
(1)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始终与自我意识一致
每个人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人,就会按那种人的方式行事;而且,即使他做了一切有意识的努力,即使他有意志力,也很难扭转这种行为。
自我意识是一个“前提”、一个根据。人的全部个性、行为,甚至环境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人从心理上逃避成功、害怕成功,面对机会或挑战,他就可能畏畏缩缩,这样,即使不是一个失败者,也是一个平庸之辈。因为,在其自我意识里已经有了失败的自我意识。其实,只要改变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管是企业家、商人或是学生、教师,其工作绩效都会发生奇迹般的变化。
(2)自我意识可以改变
一个人难于改变某种习惯、个性或者生活方式,似乎有这样一个原因:几乎所有试图改变的努力都集中在自我的行为模式上而不是意识结构上。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或指导感到意义不大,是因为他们想要改变的是特定的外在环境或者特定的习惯和性格缺陷,而从来没有想到改变造成这些状况的自我认识。
要想有所成就,并全面地完善自己的意识,就必须有一个适当而又现实的自我意识伴随着自己;就必须能接受自己,并有健全的自尊心。必须信任自己,必须不断地强化和肯定自我价值,必须随心所欲地有创造性地表现自我,而不是把自我隐藏或遮掩起来,必须有与现实相适应的自我,以便在一个现实的世界中有效地发挥作用。此外,可通过长期自我观察或借助心理咨询师的指导,逐步而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并且积极现实地对待这些长处和弱点。
当这个自我意识在对自我扬长避短的基础上日臻完善而稳固的时候,你会有“良好”的感觉。并且会感到自信,会自由地作为“我自己”而存在,自发地表现自己并会适当地发挥作用。如果它成为逃避、否定的对象,个体就会把它隐藏起来,不让它有所表现,创造性的表现也就因此受到阻碍,内心便会产生强烈的压抑机制而无法与人相处。
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所真正需要的正是更丰富的人生,幸福、成功、宁静以及我们心目中的崇高目标,在本质上都可以从丰富的生活或积极的创造过程中体验到。当我们体验到幸福、自信、成功的饱满的感情时,我们就是在享受丰富的生活。当我们落魄到压制自己的能力、浪费自己的天赋本能,使自己蒙受忧虑、恐惧、自我谴责和自我厌恶的程度时,就是在扼杀我们可以利用的生命力,就是在背弃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道路。
用你的心为自己画一幅自我肖像,你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你希望自己有什么样的成就,你就会与它越来越接近。
6.和谐来自相互尊重
【社交魔方】
尊重别人的长处,在任何情况下都平等待人的人,才是道德高尚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只有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融洽和谐。
一般来说,人们对尊重的需要分两类,即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dú • lì和自由等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一个具有足够自尊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然而,当缺乏自尊时,就会感到自尊无望,甚至可能导致绝望和神经失常的行为。而最稳定的,也是最健康的自尊是以别人给他应得的尊敬为基础的,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名声、荣誉和谄媚。
某家电影院曾发生这样一件事:年末,电影院经理把员工包括离退休人员及其家属都请到电影院来参加一个茶话会。会前,专门制作了这些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的生活录相片,会上放给大家看。每个人,尤其是离退休职工非常感动。原因很简单,这些人一辈子干的工作就是给别人放电影,从来未感受过自己上银幕是什么滋味。今天他们有机会在给人们放了一辈子电影的电影院里,看自己走上了银幕,感到影院领导没有忘记自己一辈子的辛苦,他们能不感动吗?因而很自然地加深了对自己单位的感情,同时也使在职职工感到振奋,团体的凝聚力大增。
互尊是礼仪的重要原则。与人交往,不论对方职务高低、身份如何、相貌怎样、才能大小,只要与之打交道,首先就应尊重他人的人格,做到礼遇适当、寒暄热烈、赞美得体、话题投机,让人感到他在你心目中是受欢迎的和有地位的,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到与你交往的心情很愉快,这样才可能深入沟通,建立感情,达到目的。要想在社交中体现对别人的尊重,你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在礼仪上体现对别人的尊重
礼仪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人品,还能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赢得别人的好感。在社交场合,男方将女方的手握得太紧、时间太长,是对女方的不尊重,会给人以轻佻之嫌;参加朋友的婚礼而蓬头垢面、不修边幅,不仅有损自己的形象,也是对朋友的不尊重;和异性朋友保持过密的距离,甚至凑到对方耳边“窃窃私语”,是对对方的不尊重;站着与别人交谈而脚不停地“啪啪”打地,会使人产生“不耐烦”的联想;与朋友特别是长辈、上级、新朋友坐着交谈而大跷“二郎脚”,甚至上下摆动,在对方看来,这是轻佻的表现、傲慢的外露,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2)态度要真诚而热情
热情的态度,意味着对别人的隆重接纳,会给人留下受欢迎、受重视、受尊重的感觉,而这本来就是礼仪的初衷和要旨。当然,热情不能过火,过分的热情会使人感到虚伪和缺乏诚意。所以,待人热情一定要出自真诚,是尊重他人的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如果心存不敬,却又要故意表现出热情,只会让人感到做作,引起反感。
(3)不要伤别人的“面子”
所谓面子,即自尊心。即便是一个毫无廉耻之心的人,也存在着一定的自尊心。失去自尊,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难以容忍的事情。所以,伤害别人的自尊是严重失礼的行为。如果是故意而为,那就更不道德了。我们中国人爱面子、讲面子,古人有“宁折勿弯”的训诫,说到底都是自尊心的问题。维护自尊,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所以,与人交往,一定要避免有可能伤害他人自尊心的言行。比如,谈话中不要涉及他人的隐私;不要提到对方的生理缺陷,更不能拿别人的生理缺陷开玩笑;对他人做错的事,要善意地委婉指出。
(4)尊重别人的意见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思想、表现自身的愿望。社会的发展,为人们弘扬个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丰富的个性色彩和多元思想的共存,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现代社交中的互尊原则,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彼此宽容,尊重他人的思想观点和个性。与人交往,就应给人表达自己思想、表现自己个性的机会,应尊重他人的这种权利。当他人与自己的意见相左时,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与个性特征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人交往,应尊重对方的人格和自由。
得到别人的尊重是人的基本精神需求之一,如果你能照顾到别人的这一心理,你就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好感,当然,你的人缘也就会越来越好。
7.做人何必太精明
【社交魔方】
黑猫养了一群鱼鹰替它捕鱼,黑猫是非常精明的,这些鱼鹰想贪没一条小鱼也非常难,它的眼睛像雷达一样扫视着鱼鹰,一号捕了几条,二号捕了几条,它都清清楚楚。黑猫妻子对丈夫说:“干嘛这样苛刻呢?它们也很辛苦,闭一只眼过得去就算了。”黑猫对妻子的想法嗤之以鼻:“那怎么行!我必须要多算计着!”但鱼鹰却再也受不了这样的生活了,它们商量了一下集体逃走了。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深受国人追捧,现在这幅字的复制品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而所谓的“难得糊涂”,是说,一个精明过人的人,最好犯几次糊涂,太精明了未必是件好事。
做人太精明了,就容易众叛亲离一个人在处世、生活中学会难得糊涂,会在很多方面受益无穷:
(1)避免矛盾和纷争
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如果我们采取难得糊涂的态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容易小事化了;而如果你一点都不糊涂,一是一,二是二,矛盾、纷争,甚至流血牺牲都有可能发生。
一对夫妻为争电视频道,如果一个糊涂一下,让着对方,对方看什么就跟着看,电视嘛,哪个频道不都是娱乐么,大家就会继续看电视,而不是两个人对打起来,丈夫恼羞成怒,用酒瓶砸向妻子的头,结果妻子伤重不治,丈失收监候审。
生活中有很多精明的人总是喜欢揪别人的辫子、抓别人的缺点,以为这样做显示自己比他人高明,实际上这种语言、行为上的丝毫不糊涂却是造成两个人关系疏远、分道扬镳,甚至成为仇敌的根本原因。
(2)可以使自己心态平和
与人交往、处世关键要使心情愉快,而心态平和是心情愉快的前提,难得糊涂就可以使一个人心态平和。
如果你是一个牙尖嘴利、眼尖手快的人,你必然会发现一些别人注意不到的东西,如果你一笑置之,不加追究,不久你就会忘掉这些东西;而一旦你觉得自己无法不指出来,非要给他人一个昭示,既弄得他人满心不快活,恐怕你自己的心也难以平静下来。
两个和尚来到河边,一个年轻姑娘正犹豫着如何过河,看到和尚们来了便求和尚帮助。
一个和尚念了一声“善哉”,便抱着姑娘过了河,姑娘千恩万谢地走了。
两个和尚又走了相当长一段路程,另一个和尚突然说:“出家人,不近女色,师兄你犯戒了。”大和尚哈哈大笑道:“我早就放下了,怎么你还抱着?”小和尚脸红耳赤。
很多人在处世时就像这个不懂真谛的小和尚,使自己心态处于不平和之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