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四、功在千秋试比高(3/3)
说干就干!道路规划发至地方后,各国、各郡迅速按照中央要求挤出宝贵的人力,开始砍伐新道路沿线的树木,焚烧草甸,清理巨石,并大量煮盐、烧制石灰以待。为防止暴秦之乱重演,我下令所有道路修筑期为5年,不急于一时之功——好几百公里的道路可不是闹着玩的!(我心里已经打谱,5年后没修完我也不打算催,想想历史课本上陈胜吴广那张图片就后脊梁发凉)。且全国筑路之民不得超过3000人,包括烧制石灰和采盐的工人在内——在总人口还不超过8万之时,拿出3000人修路属实奢侈,不过按照我们的计算,不会对国家造成太大的负担,且这3000人筑路队中,许多是自停工的筑城队直接调拨过来的,并不占用新的人力。这个徭役征发比例,相当于秦朝拿出80万人修建道路,估计秦始皇和秦二世看了肯定会眼红,哦对,这父子俩几万年后才出生。
此后几年,尼国的道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铺开来,配合水路运输,缓缓地构建了全国的物流运输网络,并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发明创造和制度变革——如车辆等,成为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此处按下不表。
新尼都的选址工作也已经进行完毕,就在离元城不远的地方,一片平坦的土地上夹杂着些许河流,可以有效兼顾生产、生活、发展和防御。不过,时值冬日将至,整个国家几乎所有的人力或在筑路,或在备荒渡冬,或在整修刚刚收获的农田以备春耕,根本没有多余人手修筑新城——预计需要5000人忙活一整年才能筑成的包砖土城,只能委屈尼国的大王继续暂居元城了。
唉,什么叫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
站在元城城墙上的我如是想。
每到秋末冬初,全国的人力便会急剧紧张,所有的人都在满负荷工作,即使在新颁布的“劳动分配法”的激励下,也几乎压榨不出多余的人力了。我和首宝柱相对无言,心里对人口的渴望又加深了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