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四、功在千秋试比高(2/3)
各城周边的“县道”自然怎么方便怎么来,但是延绵全境的“省道”和“国道”——即官道和驰道、直道可不能派人天天盯着拔草,那得占用多少人啊!好在,前世华夏的暴秦早就为我们打下了范本,即修筑不生草木的道路,一劳几十年逸地解决问题。
首先,道路不能处于低洼地,要比两旁略高出一点,防止下雨天积水。且道路两边最好栽有行道树,减少牲畜、野兽通过破坏路面。
其次,道路的选材很重要。当年秦人筑路时,开始居然采用火烤泥土的方法,将其中的草籽和虫卵杀死,这无疑是效率极低的,也使得秦直道、秦驰道的修筑同阿房宫、皇陵、长城一样,位列秦朝几大消耗之一——技术过于落后、效率太过低下,致使民力消耗在太多的无用功上,最终闹得天下汹汹。后来,大家发现,在道路泥土中加入石灰、盐等物,便能有效防止植物生长——即主动将路基“盐碱化”,以得到可以使用数十年、上百年的路。
道路规划很快便做出来了,严青眼和首宝柱俩人从军事、经济发展两个角度一合计,便大致勾勒出当下国家急需的道路网。
首先是“直道”,沿大神山南麓一线修筑,使大神山八陉可以遥相呼应,驻防部队可通过此道快速调遣、互相增援,既大大提高了向北防御的能力,又使更多的部队能够被抽调,派往其他方向执行任务……嗯,过一阵子我有大用。
其次是“驰道”,自元城向南,经过雁湖一线达到象山中部,南北纵穿我们目前的领土,将来还可以越过象山,向南连通新的领土,直达大海边上,成为尼国的南北大动脉。
最后是官道,根据需求可修筑多条,由驰道向东、西两方向绵延开来,随着物流需要还可以不断增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