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第二场(1/3)
乡试的第二场只考诗词。
而具体考诗还是考词,每年都不一样,没有规律。
就算考诗还是词没有特定的规律,可是诗词都考什么,考生们都知道。
如果是考词,会给出词牌名。
如果是考诗就会明确是写景还是状物。
铜锣一响,林凡打开考卷。
命题:古原草送别。
诗一首。
是一首诗,不是词。
林凡对诗的了解多于词,他脑中的诗词也不是每一首都刚好能对上考试的,和平日里写着玩装个逼不同,科考诗要严格按照题目要求。
别人让你写什么,你就得写什么。
古原草。
送别。
题目中两个关键点,既要有草,又要是一首送别诗。
送别诗有很多,可是和草有关的送别诗,仅此一首了。
林凡提笔在试卷上写下几个字。
《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二字是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林凡收笔,又仔细品读了一遍检查一番。
草与离别是一种很新颖的搭配,想写的有心意却并不容易。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离离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这里为什么是枯荣而不是荣枯呢?
因为枯荣和荣枯的意思大为不同。
荣枯,说的是秋天的草,刚刚经历夏天的茂盛,正在秋天里逐渐枯萎,是一个状态不断下降的过程。
而枯荣则完全不同,它说的是春草,刚刚经历了冬天的衰败,即将在春天欣欣向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