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1/2)
所谓财不外露,贵不独行,若违此理,必招横祸。
沈舒想,万一原著渣攻又来渣他,他携款潜逃也不是不行。
有了这些祖产托底,他对于办学堂的事更有信心了。
第二日,他早早来到村口,就见村民们带着自己的孩子站在榕树下,等着报名。
沈舒请来了沈文庆,让他帮忙做公证,证明自己所说的话真实有效,然后记下了孩子们的名字。
这一记,就记了四十多个,从两岁的到十五岁的都有。
沈舒对抱着两岁孩子的村民道:“志伯,您家的孩子太小了,等他大一点再让他来吧。”
志伯眼睛一瞪:“三岁了三岁了,差一个月就三岁了,实在不行,你看俺来行不行了?”
沈舒顿时哭笑不得:“志伯你来倒是可以来,但是不送米粮,就只能干学。”
志伯嗐了一声,甩了甩袖子:“不送鸡蛋,俺才不学哩。”
沈舒绝倒。
好在丧心病狂到把两岁孩子抱来上学的只有志伯一个,其他人排着队在从沈文庆那儿领了十个鸡蛋等额的铜钱,就在沈舒这儿顺顺利利报了名。
而其他来看热闹的村民见沈舒真发钱,无比的眼热,这可是十个鸡蛋啊,平常他们哪儿舍得吃?
而当他们以为这事跟他们半竿子打不着关系的时候,沈舒忽然对他们说:“乡亲们,我这里长期收鸡蛋、鸡蛋壳,鸡蛋五文钱一个,鸡蛋壳一文钱收。你们要是有吃了不要的鸡蛋壳,不要扔,都送到我这里来。”
村民们一惊,还有这种好事?
但是沈舒要鸡蛋壳做什么?
第7章
沈舒哪里会告诉他们,自己收鸡蛋壳是为了做粉笔,毕竟根据清河县的物价,一令纸要五百文到六百文,四十多个孩子同时霍霍纸张根本供不起。
至于黑板,沈舒昨天下午也已入手,研了墨,将墨汁细细刷在打磨光滑的木板上,建了两条腿,充作黑板架子。
粉笔和黑板的材质都很粗糙,但勉强能凑合着用,沈舒打定主意,明日就教孩子们写他们的名字,然后学唐诗宋词。
至次日,沈舒卯时末就来到了村口榕树下,此时天光已然大亮,一丝橙红色的光芒从云中透出来,照着勤劳的人们。
不少人家正在做早饭,炊烟袅袅升起,一群高矮胖瘦不一的娃儿在村口玩乐等待,嬉笑打闹,十分欢快。
待得沈舒扛着黑板走近,他们逐渐安静,一双眼睛滴溜溜的转,看上去颇为拘谨。
沈舒将黑板放在地上,胸口沾了一些未干透的墨,拍手笑道:“早上好,我是你们的夫子沈舒,现在我们来点名,被叫到的人大声喊‘到’,沈小春……”
“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